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拥抱科普出版“大时代”

更新日期:2022-09-2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这是继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之后,党和国家关于科学普及的又一重要文件。多家出版单位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出版业做好新时代科普图书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

  意见领航新时代科普出版

  针对意见的出台,出版人一致表示,出版单位应研透意见精神,自觉承担好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双翼齐飞”。

  意见指出,要“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并“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认为,出版单位应该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在打造科普精品、加强科普宣传、推动科普阅读方面有所作为。

  意见提出,“实施科普精品工程”“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支持科普展品研发和科幻作品创作”“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推广力度”。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俊来表示,意见中的这些要求,对科普出版的内容生产、形式创新以及阅读推广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出版单位应该积极学习领会。

  “意见反映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将科学普及的使命提升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高度,必将推动科普出版迎来新的春天。”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梅表示。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意见的推广执行,科普图书出版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赵猛表示,公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对科技类出版物的内容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可有效促进出版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出版单位应进一步强化意识,积极对接优势资源,策划重点选题,以科普出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品牌项目产品,努力拓展‘科普出版+’新业态,构建科普出版的大格局。”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卢培钊说。

  深耕资源挖掘原创选题

  在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方面,多位出版社负责人分享了工作思路和打算。

  意见提出,“实施科普精品工程,聚焦‘四个面向’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多家出版社依据自身资源优势,提出了原创选题方向。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章雪峰介绍,该社将组织2023年度选题论证会专题学习意见精神,将之落实到年度出版计划中。现已确定6个编辑部门分别负责包括生命健康、脑科学、量子信息、航天科技等在内的8个领域。“这样既兼顾专业分工,又着眼长远发展,以便在未来5年锲而不舍地跟踪对应领域,不断产出高端选题。”

  商务印书馆多年深耕自然博物类图书板块并形成品牌。顾青说,未来将继续在此板块发力,在引进国外优秀选题的同时,大力挖掘、引导科普原创选题。

  傅梅表示,苏科社将提高科普选题策划的专业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延伸开发学生科普阅读产品,同时在提升外向型出版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赵猛谈道,山东科技社将围绕科技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重点打造高质量科普读物产品线。

  意见鼓励运用新技术手段来丰富科普作品形态。卢培钊表示,广西科技社将积极打造重点科普融合出版项目,孵化融合创新产品;推进“科普出版+”跨界融合,促进科普出版与研学、教育、动漫等产业融合发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经理李新华介绍,人卫社将积极探索运用科技创新开展健康科普工作。这主要体现在采用“全程数字化管理”,在线完成编写、审定稿等组稿工作;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场景化应用;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精准确权;以科普图书在线创作为契机,推进在线健康问答知识库建设。

  意见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刘俊来介绍:“科学社被誉为‘科学家的出版社’,拥有一批以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作者。未来我社将继续以‘科学家科普’为特色,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科普出版物。”

  协同构建“大科普”格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出台,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的新的明确要求。可以预见,在利好政策支持下,在科普行业协会、科普创作者、出版单位的协同努力下,科普出版将迎来“大时代”。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表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将在加强青年创作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出版和潜力科普选题培育孵化、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科普图书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推动科普创作与出版高质量发展。

  意见指出,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中国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王洪鹏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普创作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单纯地向大众“传授知识”,逐渐向面向全民的“科学素质提升”和价值引领转变。优秀的科普作家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学功底,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善于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