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论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几个问题(五)

资料来源:当代中华印刷史文选 作者:李兴才 更新日期:2006-10-05

九、五代以迄宋元的雕版

唐室衰亡以后的半个世纪,是为中国历史上的五代时期,内乱绵延,各地割据称雄,频于改朝换代,唯有远处西陲的四川,独保安宁,物阜民丰,文物称盛,也是印刷术非常发达的地方。

蜀相毋昭裔出私财百万,大兴学馆,且奏请刻版印刷九经,蜀主从之。
及后唐建立,历事五代中四朝七帝的宰相冯道,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公元932)上奏:“汉时崇儒,有一字石经,唐朝亦于国学刊刻,今朝廷日不暇给,无能别有刊立。尝见吴蜀之人,鬻印版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乃奏闻
”旋奉准依石经文字,刻版印卖,由国子监田敏总领其事,至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成雕版印刷之经文及注释一百三十卷,费时二十一年,其书叶类似唐朝的卷子,每半叶八行,每行十六或二十一字。是为历史上由官方主持大量印书之始,并因公开售卖,故流传颇广。

宋王应麟(公元1223~1296)所著《玉海》有云:“后唐长兴三年二月,令国子监校正九经,以西京石经本抄写,刻版颁天下。四月,命马缟、陈观、田敏详勘。周广顺三年二月,十一经及尔雅、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板成。判监田敏上之。”

冯道雕印诸经工作,完成于宋太祖即位之前六年,故宋朝儒家得以解脱佛教之窒息而复兴,科学亦随之大进,指南针、火药、磁器均实用而精进。印刷方面,公私刻书之风大盛,计宋太宗时代,刊印《太平御览》、《说文解字》、《史记》、《前后汉书》;宋真宗时代,刊印《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汉书》;宋仁宗时代,刊印《南北史》、《梁史》、《陈史》、《新唐书》。宋太祖开宝五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2~983),佛教徒在成都刊印《大藏经》共一千五百二十一种,五千又四十八卷,刻印版十三万块,工程浩大。《道藏》亦刊印颇多。又流行“交子”(钞券)及纸牌,到处风行。私人刻书印刷,亦盛极一时,自印自卖,书肆大兴。

宋代对印刷术之最大贡献,是毕升于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创作胶泥活字版。其法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火烧令坚,可按原稿检字组合成印刷版,以松脂火炀整平固定,一如木雕版印刷,印毕,热熔松脂,将活字拆归原位,供反复使用,极为神速。中文象形,字有数万之众,能先西欧字母文字国家早四百年而发明活字版,对人类文明进步之功,可谓至大。
创意虽佳,可惜泥土高温烧后变形,效果不好,未能发挥功用。

元代官刻,首推国子监本,有胜于宋刻者,盖元代士大夫竞学赵松雪书,多倩名手写赵体刻印版,弥足珍贵;亦有用欧体或柳体者,用笔整严,麻纸浓墨,摹印精工,足与宋刻相颉颃,而在数量上则超过宋朝。元代将江南雕版迁往北京,将雕印机构兴文署并入翰林院,更设置专事翻译的艺文监,将儒家诸经译为蒙古文刊印,刻书之风颇盛。如国子监本《伤寒论》十卷、兴文署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通鉴释文辨误》十三卷、中兴路《春秋比事》二十卷、瑞州路《隋书》八十五卷、建康路《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池州路《三国志》六十五卷、信州路《北史》一百卷、杭州路《辽史》一百六十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福州路《礼书》一百五十卷、西湖书院《文献通考》(图3)三百四十八卷、……等等。至于家塾及书坊刻书,更是不胜枚举
。惟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四说:“有元一代,坊肆所刻,无经史大部及诸子善本。医学及帖括经义浅陋之书,传刻最多。由其时朝廷以道学笼络南人,士子进身儒学,与杂流并进。”

图3 西湖书院刻印的《文献通考》

元代对印刷术之改进,有两大贡献,其一是王祯用木刻活字印书,其二是资福寺僧人用朱墨两色套印。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王祯任宣州旌德县尹,着《农书》,若用雕印,则板木工匠所费甚多,数载难成;若用毕升法以瓦活字或锡活字排之,又难于使墨,率多印坏。于是便自行设计,先在纸上写字,贴于木板上,请工雕刻,刻后分别锯开成单字,用小刀修齐大小一律,依稿按行检字拼排,行间用竹片隔开,排满一版,用竹片木楔塞紧固定,涂墨印刷。他刻了三万多个木活字,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试印过有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后两年,调江西,《农书》并未用木活字排印。王祯将他的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分述“镂字修子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等甚详,构思之精巧新颖,令人起敬

北宋初年,在四川已流行用朱、墨两色套印的交子(钞票),甚至有三色套印的。元惠宗(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6),资福寺僧人刻印《元释思聪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用朱色印,注文用墨印,经后刻有写经图一幅,写经法师像以朱印,上端的树枝用墨印,朱墨灿烂,赏心悦目。经研究,这部印本是用一块整版雕成,印时分刷朱墨,用纸一次印成。虽与后来明代每色各刻一版,逐次套色的方法不同,但确是后代多色套印的先驱,使中国的雕版印刷艺术,向前迈了一大步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胡正言以“拱花”及“饾版”方法雕印的《十竹斋画谱》,全套八册,彩色绚烂雅致,浑然天成,将木版雕刻印刷的技艺,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十、结 论

经由前面八个小节的简要论述,关于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问题,试为作成以下十点结论:

⑴ 中国的印刷术,不是由某人独力发明,也不是在某一年代突然发明的;而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数千年经验的累积,逐渐综合演进发展而成的集体创作。


中国的印刷术,起源极早;自新石器时代的印文陶、斑文布,而商周的甲骨文、钟鼎文、玺印封泥,而秦代的石刻碑文、模印瓦当,而汉代的石经拓印,而东晋的木版雕印符咒,都是雕版印刷的发展历程。


雕版印刷起始于隋或起始于唐的争论,应该只是雕版印书起始年代的争论。雕版印刷术,早在隋朝以前很久很久就有了。说中国在唐代以前尚无雕版印刷,是书史学家对印书史的说法。

⑷ 道教徒雕印符咒,佛教徒雕印佛经佛像,远较儒家雕印经书为早;宗教家初期雕印的经像,也较儒家雕印的经书为多。

⑸ 经文可以雕版印刷,图画和佛像亦可雕版印刷。而且雕印图画的时期,较雕印文字为早。


未发现唐代以前雕版印书的物证,是因为历次毁寺焚经与战乱浩劫的破坏,使印刷的经书佛像荡然无存所致。现存伦敦的中国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反比日本雕印的《百万塔经》为晚,其原因亦在于此。

⑺ 在韩国庆州佛国寺新发现的《陀罗尼经》,是由唐朝雕印后带到韩国去的。韩国的雕版印刷,源自中国。

⑻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先于梁武帝时传至韩国,再于唐玄宗时传至日本,后于元世祖时经中亚传入欧洲。

⑼ 雕版印刷术,肇始极早,由刻金、石、甲、骨而雕木版;东晋至梁,雏形已具,隋唐付诸实用,五代扩大范围,宋朝精益求精,明季达于颠峰。

⑽ 清末之际,欧式合金活字版逆流而入中国,照相制版法相继兴起,雕版印刷术乃逐渐式微而遭淘汰。

(原载1986年5月《印刷科技》二卷四期,台北,中央印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