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试论树立大印刷意识的意义

资料来源:当代中华印刷史文选 作者:范慕韩 更新日期:2006-10-05

现代印刷是组成信息产业重要的一环,它把无形的电讯、图形和文字变为有形,成为可携带和可交换的信息。所以印刷是普及文化教育、传播知识的工具。但是,除此之外,印刷技术不仅可用于纸张上的印刷,而且可用于丝绸、布匹、木板、金属、塑料等各种材质上的印刷,所以印刷已作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经济活动的一种特种工艺技术,它的服务对象涉及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领域,从而印刷工业也就成为每个国家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工业部门。

1.什么是大印刷意识

所谓“大印刷”,是针对把“印刷”理解为印书和印报的似已成为习惯的狭窄概念,把印刷工艺和印刷工业从这一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扩大印刷工艺技术应用的领域,建设起印刷工业的坚实基础,从而增强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效果。树立大印刷意识,就是要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树立这种意识,以求彻底完成和实现突破小圈子,为加速实现印刷工业的现代化而努力。

2.扩大印刷工艺技术的应用范围

所谓大印刷意识,第一是扩大印刷工艺技术的应用范围。多年来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概念:印刷就是印书和印报。从建国以来,作为国家机关的文化部下属的出版局,或以后独立的国家出版局,其任务也仅只是管理书籍、杂志和画册的印刷,其它则不是其所管理的范围,因而在国家机关中一直没有设立一个管理“大印刷”的工业部门,国家计划和统计项目中,也一直没有独立的印刷工业的位置。

在这样的认识局限下,形成了封闭管理的体制:“谁用、谁建、谁管”。这种体制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当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无可讳言地阻碍了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印刷工业能力的发展。或者反过来说,由于分散管理,在发展和建设上一方面重复建设,占用了国家过多的投资,一方面却出现了不少企业的生产任务不足,不少的可贵设备闲置或开工率不足。

有些企业在生产任务不足的情形下,也曾提出多种经营的建议。但是所谓多种经营往往局限于“贸易”或“旅游”的范围,如果企业有适宜的条件,开拓一些贸易或旅游的经营项目,自然不可多所指责,但是,印刷企业的真正多种经营,还是应从本企业所具有的基本条件,稍加一些工装和设备,来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

我们到国外考察的时候,往往听到他们的一句口头语:除了水和空气之外,所有固定形态都是印刷术的可以用武之地。乍听起来这样提法好像是过份夸张了,但仔细研究之后却是非常实在的一种概念:印刷术可以在这么广阔的场所发挥它的作用。

最近北京印刷情报站承担了“北京商业性印刷调研及其市场开发对策”的课题,在其报告中指出十分广阔的商业性印刷范围,是所有印刷企业应当研究和开发的。由于这个课题是为书刊、报纸印刷企业“谋求调整产品结构,把印刷引进人民生活”,所以把其它印刷活动称为商业性印刷,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所有“商业性印刷”都是印刷活动的领域,因为印刷工艺技术除了为精神文明服务的印刷领域之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为物质文明服务的印刷领域,所以严格地说,书刊报纸的印刷同样也是商业性印刷。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地把印刷分为书刊印刷、报纸印刷、安全印刷、纺织品印刷(不包括染色)、包装印刷、建筑材料印刷、办公自动化印刷和其它零星印刷八大类。印刷不仅可以在纸张上,而且可以在绸布、木板、金属板材、塑料、玻璃、陶瓷等多种材质上完成印刷的任务。也不仅可以在平面上印刷,还可以在圆面上、各种异形体上进行印刷。

在建国初期,由于印刷工业本身的薄弱,除了印书、印报之外,没有能力为其它方面的需求承担任务,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安全印刷、纺织品印刷、包装印刷、建筑材料印刷不得不先后为其事业的开拓,各自举办了印刷业务,或者建设专厂,或者在本厂增加印刷车间,这一专业的增设,因是本厂主产品配套的必要,但在工艺上和管理上则是隔行如隔山,增加了企业生产和技术管理上的困难。

到今日其它行业因已设置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如果突破印刷的狭窄圈子,开始研究和扩大印刷技术的应用范围,为时仍然不晚。熟悉印刷经营和掌握印刷技术的企业领导人,如能开扩服务的思路,无论对印刷本身的技术进步和多种经营,或是对其他行业配套的必需,都是有所帮助的。所以要大声疾呼,树立大印刷意识的目的,这是其一。

3.印刷与印刷设备和印刷器材工业同步发展

所谓大印刷意识,第二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发挥计划工作的综合平衡作用,从系统工程上建立印刷工业的体系,这就是说要把印刷工业和供应它技术装备的印刷设备制造工业,供应它各种原料、器材、纸张的印刷器材工业捆在一起,成为大印刷工业的一部分,它们是印刷工业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基础雄厚的以新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印刷工业。

我们有一种简单的比喻,大印刷工业好似一架现代的飞机,印刷工业是机体,印刷设备工业是右翼,印刷器材工业是左翼,必须整体组装起来,才能形成一架完整的通往各个服务航线的飞机。这种比喻是恰当的。我国80年代对印刷工业的技术改造,就是因为采取组织起来,在国家经委的协调下,把机电工业、化学工业、轻工工业和印刷工业纳入一个统一的技术改造规划,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各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各企业职工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明证。

历史上我国活字印刷术发明最早,比德国人要早四百多年,但是铅字印刷在中国普及却比资本主义先进国家晚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930年左右才彻底代替了石印和雕版印刷,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和轻工造纸工业落后,未能与印刷术的进步同步进行,无论机械设备或者器材纸张,长期依靠国外进口,因此大大妨碍了印刷工业的发展。这种印刷工业没有强大的国内工业基础的教训,是十分值得总结和吸取的。

我国在80年代,在印刷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对印刷设备制造企业、造纸企业、油墨制造企业、感光材料企业及其它相关的器材制造企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制造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国内科技课题和国外引进项目相继投入生产,先后进入批量生产。到80年代末,下列主要的设备和器材均可由国内提供:

(1)华光Ⅳ型电子排版系统;

(2)感光胶卷、PS版、液体感光树脂版、氧化锌版及电子分色机;

(3)单张纸胶印机,卷筒纸胶印轮转机,双色和四色卷筒纸胶印轮转机,三面切书机,上光机,烫金机,压痕模切机;

(4)精装联动线,平装胶订联动线,骑马钉装订机。

在80年代初,我们选定三家主要书刊和报纸印刷厂作为样板厂,以进口设备先行装备起来,而后以廉价和适用的国产设备,装备了其它列入技术改造计划的印刷厂和彩印厂,在这方面我们严格遵循了“提高”和“普及”的原则,完成了大中型印刷企业的技术改造,成为我国骨干的印刷企业。

4.总结历史经验,树立大印刷意识

在印刷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面的经验,我们应当很好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指导我国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印刷工业的发展。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我们要深化体制改革,克服部门和地区分隔的局限,坚持按系统工程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地按照大印刷的思路发展我们的印刷工业,以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的联合起来方式,共同发展印刷工业。

根据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针,逐渐缩小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从过去主管部门的行政约束下解放出来,向社会开放,成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各方面以印刷为目的的生产活动承担任务,开展企业的多种经营,这也是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国家对民间组织的学会、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现有的协会和学会应当在大印刷意识的指导下,从全局出发,突破部门和地区的局限,共同研究和编制长远发展规划,联合起来组织协调计划执行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更好的为会员单位服务。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各个方面的技术进步,开发新的产品,对各个系统技术的新成就和发展,协会应当一视同仁,予以支持,但是在竞争的形势下,要注意减少重复使用力量和重复建设,以发挥协会的行业协调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印刷”的意识,来总结过去的经验,制定今后发展方针和计划,改革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发挥社会主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争取在下一个十年计划时期,基本完成中国印刷工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印刷工业现代化。

(原载《印刷技术》199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