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资料来源:当代中华印刷史文选 作者:郑如斯 更新日期:2006-10-05

一、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图书事业史和印刷事业史是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记载了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它的发生、发展使后人得以了解和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印刷事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图书广泛传播,使了解和继承文化遗产成为可能。

图书事业和印刷事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促进。图书、印刷事业的兴盛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标志。

就图书事业史和印刷事业史的研究而言,这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各自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的方式方法。书史研究的对象是图书及图书事业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图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传播知识、交流思想、保存文化的工具。其产生的条件,一是要有文字或记录思想的符号;一是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中国早期图书上的标志还不能称为文字,仅仅是记录事情的符号,并且不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当时以龟甲、兽骨、简、帛为载体,无法大量生产。尽管如此,中国原始图书已经产生,并伴随着社会前进发展的步伐,其思想内容和物质形成逐渐发展、完善、成熟,对社会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图书的思想内容表达著作者的立场、观点,反映了社会斗争的经验和成果;它的物质形态又反映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所以图书的思想内容和物质形态总是统一的,向前发展的。我国图书发展到现在水平的册叶形式,是经过几千年演变而来的。概括地说,深刻研究图书的性质及其构成条件,探索图书事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决定图书发展的因素,揭示图书在传播知识信息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索图书发展的普遍规律,即是书史研究的全部内容。

印刷术是一项科学技术,也是一项应用技术,现已发展成为大的工业体系。印刷史研究的对象是印刷术的发生、发展及印刷事业形成、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

书史是一门专史,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历史学的总背景及其对图书事业的各种联系与影响,所以它与历史学是交叉科学。印刷史也是专史,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历史学总背景的影响,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史发展的联系,因此它是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从工业管理角度来看,它又属管理科学的范畴。因此,印刷史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书史与印刷史也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做为书史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印刷的图书,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其探讨的重点是印刷技术应用于图书之后,图书产生的变化及对事业发展的影响;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纵观书史发展的过程,分析图书事业进步成长的诸多因素,印刷应是最关键的一个事情。众所周知,在以龟甲兽骨、金石简帛为载体的图书产生初期无法大量生产图书。只有纸与印刷发明后,图书事业才得到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印刷的发明与应用,使图书从雕刻、手抄、传拓的方式中获得转变,一跃进入印本书时代。无论雕版或活字印刷都使图书的大量生产、复制成为可能。印本图书逐渐成为书史发展上的重要阶段,成为书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当然,大量印刷图书的产生,逐渐形成印刷事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成品,这就为印刷技术的改革、进步及印刷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图书事业与印刷事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交织的;书史与印刷史研究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又是交叉性学科,两者彼此也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担负着中国过去和现在传播知识、繁荣科学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两者共同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图书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书史研究却起点较晚,至今仍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有关书史的研究与著述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⑴ 时间晚。书史研究著作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即清代末叶。⑵
史料的汇集。书史研究的初期大都以笔记形式记载有关图书及图书事业的史料,虽有开创之功,但体例零乱,缺乏系统性。而且这时书史的要领尚未形成,基本上属于目录、版本学研究的范畴。


专题方面研究。随着时间的前进,书史研究逐步发展,著作增多。此时大都是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种载体、图书的某种类型、制书的工艺手段、装帧形式等专题方面的介绍与阐述。这是一种进步,但仍嫌范围狭窄、内容不够完整。

⑷对印刷发明后图书的研究多于对印刷发明前图书历史的研究,而且仅限于现象罗列。古代的问题讨论多,近现代书史的研究极为薄弱,缺乏对图书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认识。

上述现象是与时代的要求和学科发展不相符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书史研究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刘国钧和钱存训两位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刘先生首先提出以历史发展为背景的中国图书发展史完整的(即通史)学科体系,从图书思想内容与物质形态两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辩证地阐述了我国图书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总结概括出图书的科学概念、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分析图书发展过程中各种现象变化的因果关系,从理论高度阐明图书及图书事业发展的规律,使书史逐渐走向成熟。钱先生详尽地收集有关文献数据,全面考证从文字产生到印刷发明之前中国图书的发展成就,对甲骨、金石、陶器、石刻、竹简木牍、缣帛、纸卷的起源、内容、性质、记载方式、制作形式、编排制度,均一一详加考证论述,提出许多独到见解,纠正了以往只重印刷发明后图书研究的偏向,弥补了书史研究中缺少印刷前这一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的图书事业的重要阶段的空白,使书史研究前后贯通,给人以全面的认识。

印刷史的研究与书史研究的历史状况很相似。我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可以说史料丰富、成果辉煌。然而印刷史的研究起步也较晚,历史上遗留的许多珍贵实物散在各处,史料缺乏系统的收集与整理,有待进一步发掘,系统的理论著述不多。这是与时代的要求及日益发展的印刷事业不相符的。近年来,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印刷史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正像王益同志指出的:“由于党中央重视党史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工作以及各地注意地方志的编撰工作,近几年来,对于印刷史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工作有很大的进展。印刷专业杂志经常有印刷史方面的文章发表,印刷工业出版社也重视印刷史书籍的出版。这些都是令人高兴的事情。”特别是钱存训先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型专著中《纸与印刷》的出版,以及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一书的发行问世,将图书印刷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无疑对印刷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印刷史研究将会更为深入地发展下去,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三、两史研究中的历史分期

中国的图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它又分做若干阶段。这些阶段就是书史的分期。中国书史是中国通史的一个分支,它必然受到历史分期的制约,因而应以历史分期为总依据,即社会发展的五个时期。书史又是门专史,有其特殊的矛盾。图书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它的发展,既服从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种特点表现在图书内容及物质形式的变化上;图书的内容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图书的形式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及工艺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划分历史分期时,必须考虑到它的特点,图书内容、形式及其作用就成为划分历史阶段的重要依据。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有了刻划文字。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我国进入奴隶制时期,有了用以记录日常生活和历史的文字体系,并产生了图书。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文字有篆、隶、楷、行、草等变化,图书有简书、帛书、纸写本书和印本书的相继发展。由于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两千多年,为适应这一时期文字、图书发展变化的特点,又分为前、中、后三个小的阶段。封建社会的前期,是我国简书、帛书时期,中期是纸写本书时期,后期是印本书时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及近代印刷术的传入与应用,对我国图书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图书事业发展成就不是很大。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图书回到劳动人民手中,成为人民的财富,图书史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党中央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图书的编纂、出版和发行,宣扬马列主义思想、宣扬先进的科学技术。图书著作范围迅速扩大,图书的印刷出版质量与数量不断提高。图书形式的变化,印刷技术的革新与机械化、自动化的逐步发展,使图书事业进入完全崭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印刷史的分期,虽然也应与历史发展相一致,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但主要应以技术进步的历程为依据。根据其依赖的动力和技术进步的历程,印刷史的分期可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历史,是印刷术的史前史。由于造纸技术的日趋成熟,印章、碑刻、捶拓方法的进步,加上文献需求量的日趋增长,到唐代,印刷术的发明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根据现有实物及文献记载分析,中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已相当成熟,韩国发现的约701~751年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和敦煌发现的868年的《金刚经》是确凿的证明。当然,这种技术的出现不会是突如其来,它必然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第二阶段是雕版印刷术不断发展和活字印刷术发生发展阶段。直到十九世纪初期,是中国传统的印刷术繁荣时期。雕版印刷工艺日趋成熟,到明代达到极盛,有套印、饾版,拱花等新技术的出现。所有这些仍摆脱不了一次制版、一次使用的局限。因此活字印刷术被发明了,它比雕版印刷有着优越的方面,《梦溪笔谈》中所载活字印刷的刻字、排版、印刷三个环节,是现代印刷的雏形。遗憾的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原因,以及技术条件的局限,活字印刷在中国封建时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三阶段是十九世纪初期开始的机械印刷时期。近代印刷术在传入中国之前,在欧洲已有很大发展。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使用了简单的铅字印刷机,揭开了近代印刷术的序幕。因而,在中国的整版印刷术西渐之后,西方的机械印刷术又东渐了。中国经历了长期封建思想的束缚,终于跟上了世界步伐。之后欧美一些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化学中的研究成果,改进了铸字、制版、印刷技术,逐步实现了印刷的机械化、电气化,发展凸版、平版、凹版三种印刷技术,印刷事业完全工业化了。第四个阶段,是出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具体地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是逐步摆脱铅字,走向计算机数码技术、静电复印技术和感光技术合为一体的印刷技术信息处理化时代。

(原载《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