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从长江源头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江源说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印刷史文选》 作者:李兴才 更新日期:2006-10-05

摘要:

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版印刷术,世所公认。但雕版印刷术究竟发明于何时?至今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因为雕版印刷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经验的累积,逐渐演进发展而成的集体创作,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年代突然发明的。犹如江河不择细流,由万流汇集而成长江,任何一股涓滴细流注入长江,便与长江合而为一,都是长江的一分子,成为生命共同体。故自大印刷史观的立场,从源头铺陈雕版印刷演进的史实,不必强行一刀切出偏颇不实的发明年代,则原属民间长期集体创作的雕版印刷,自宋代以来关于发明年代问题的争论,到此可以中止。

The invention of engraving printing comes from a great variety of
sources like the makeup of the Yangtze River

by S.T.Lee

Abstract:

It was publicly recognized that the inventions of engraving printing and
movable type come from China; Yet, it remains uncertain about the time
of inventing an cngraving printing. This is till unanswered because many
confusing adocacies over the issue avail among thoes who study the
printing histroy.

Since engraving printing has come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undreds of ancient talents whose hard work and long-accumulated
experinces had made it possible,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invention was a collective work of creation. It was obviously not a kind
of invention accmplished by any one single person in a certain
particular frame of time. Take the makeup of a river for examole, it is
all the source and tributaries that make it possible and great. Like the
Yangtze-River in China, all its sources and tributaries, even small
drops flow together to make it up a great river, of which they are all
its constuents and unseparable bodies of water.

Asengraving pringting was originally a grass roots craft, it was ignored
and less written down by the intellects of the age. The best way to
write a true history is to preserve the truth and originality of the
past.

In riew of the great history of graphic arts, engraving printing is a
kind of gradual development derived from all sources. It is attributed
to a long process of hard work of a collective creation by common
people. There is on need to look for a non-existing definitive time of
invention by a clear-cut approach. It is, therefore, advisablethat the
long-engaged controversies over this issue since the Soong Dynasty be
ended.

一、前 言

讨论雕版印刷术发明年代的论文和书籍,为数已多;研究雕版印刷史的专家学者,亦复不少;而且历时已久。但直到现在还莫衷一是,各执一词,每因抓住文献中的片言只字,便自下结论,所以迄今仍无定论。

生为中华民族子孙,对先贤发明印刷术的伟大贡献,理应负起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责任。由于以往研究雕版印刷的史学专家,每将绵延不可分的历史演进,随意切割成条块区隔,致自陷迷阵,至今得不到确切的答案。本文试以长江源头为例,说明本来没有确切发明年代的雕版印刷,因是民间工匠技艺,读书人向来不重视,故极少为文著录,现在要强行定出一个自以为是的发明年代,实属庸人自扰。不如返本归原,保留史实,只要照印刷科技演进经过铺陈史实,便是真正的雕版印刷史。

二、长江源头

江有源头,树有根。但江源不止一处,“江源如帚”。树根不止一支,树根也“如帚”。我国第一大河的长江,全长6,300公里,蜿蜒流经九省后入海。在古代,认为长江是以岷江为源头。徐霞客认为长江以金沙江为源头。一般地理书籍,多认为长江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喇山或者称可可稀立山南麓。1995年6月10日,中国电视公司的“大陆寻奇”外景队发现,在青海与康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格拉丹东主峰(高6,621公尺)下,冰塔如林,四十多条冰川融冰之水,才是长江的真正源头。媒体说:改变了教科书的说法。

长江的江源区,是由“如帚”的四十多条冰川融冰之水合流,称沱沱河;再与楚马尔河、乌兰木伦河先后合流,称通天河;到玉树以下,称金沙江;宜宾以下才称为长江。其中宜宾至宜昌为上游,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若说长江起自宜宾,自非事实。当然,也不能说长江起自玉树。那金沙江算不算是长江?通天河算不算是长江?江源区诸河算不算是长江?如果江源区诸河、通天河、金沙江都不算是长江的一部分,那长江何来6,300公里长?哪能自宜宾突然冒出长江来?若不追根探源,长江决不可能成其为长江。

假如把长江比作雕版印刷史,则江源区有如印刷博物馆的源头馆、通天河有如古代馆、金沙江有如近代馆、长江有如现代馆(新技术馆)。没有江源区诸河、没有通天河、金沙江,就没有长江。印刷史没有源头期,便没有古代期,但源头期与古代期之间,是源流一贯的,不能一刀就切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年代。江源区诸河的水和通天河的水,是源流一贯的,也不能从中一刀切。所以不能说在源头期时代还没有印刷术,到了古代期就突然发明印刷术。否则,等于通天河的水不是江源区诸河的水,长江的水也不是金沙江的水。岂有此理?

又如,印刷上常用的连续调楔形灰尺(Gray Scele),虽可概分为光部(Highlight)、中间调(Middletone)、暗部(Shadow)三大区域,但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可分,光部与中间调之间不能一刀切,中间调与暗部之间也不能一刀切,因为三者是连续一贯的。

同理,印刷史的源头期、古代期、近代期、现代期(新技术期),虽经概略划分,但彼此之间也无明显的界限可以一刀切,因为中国印刷术的历史演进,亦如江水,源头也“如帚”,也是绵延一贯的,各种新旧工艺,也是前后重迭而相互影响的。自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和树皮布印花纹,至春秋战国时的陶印文字、漏印花纱、秦汉时代的玺印陶文、模印砖瓦,以至甲、骨、金、石、竹、木的雕刻,笔、墨、纸的发明,而简牍、刻碑、抄经、钤印、拓印、木版水印等等,都是前后传承,每一种新的工艺,都是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当新工艺出现后,旧工艺仍然继续存在,相互发皇;没有前人的旧工艺,绝不易突然冒出新工艺来,因此之故,雕版印刷术的演进发展,乃是新旧工艺的长期综合过程,由于各种工艺的加入,印刷术便日渐成熟而付诸实用。正如长江是由所有源头活水所汇流而成,任何一股涓滴水源,都是构成长江的要素,长江才能绵长而壮阔,一泻6,300公里。请看下页长江源头示意图(图6)及中国雕版印刷术演进示意图(图7)。

三、众说纷纭

关于雕版印刷的起源问题,自宋代以来,先后有众多学者提出各种不同的说法,到现在仍然无定论。以下仅择主要者七说,简介其大要:

1.东汉说

主要根据《后汉书》“刊章捕俭”的记载,论定雕版印刷发明于东汉后期,即公元二世纪中叶。主要人物有元代的王幼学、清代的郑机、今人李致忠、吴式超等。

图6 长江源头示意图

图7 中国雕版印刷术演进示意图

2.六朝说

主要根据《颜氏家训》和《玉烛宝典》的记载,论定雕版印刷发明于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的吴、东晋、宋、齐、梁、陈时代,主要人物有清代的李元复、日本人岛田翰等。

3.隋朝说

主要根据《历代三宝记》、《隋书》、《续高僧传》、《慧净传》、《敦煌石室书录》等的记载,论定雕版印刷创始于隋代,主要人物有明代的陆深、胡应麟、方以知,清代的高士奇、阮葵生、陆凤藻、王士祯、顾安、王仁进、顾槐三,近人孙毓修、柳诒征、张舜焕、张志哲、路工等。

4.唐初贞观说

主要根据《弘简录》中梓行《女则》的记载和《云仙散录》中印《普贤像》的记载,论定雕版印刷创始于唐初贞观十年,主要人物是今人张秀民。

5.唐中说

主要根据《柳氏家训》、《白氏长庆集序》,论定雕版印刷创始于公元八世纪的唐玄宗时代,主要人物有宋代的程大昌、明代的胡震亨、清代的赵翼、王国维、叶德辉、王公蔚,近人赵万里、美国人卡特等。

6.唐末说

主要根据不详,多是自由心证,认为雕版印刷始于唐之季代,主要人物有宋代的叶梦得、朱翌,明代的郎瑛、张和仲、朱明镐、清代的朱彝尊、纪昀等。

7.五代说

主要根据后唐冯道主持刻版印卖经书之事,论定雕版印书始于五代,主要人物有宋代的王明清、罗璧、孔平仲、魏了翁,元脱脱、王祯、吴澄、盛如梓,明代的罗欣、陆深、秦镤、于慎行、杨守陈,清代的王颂蔚、万斯同、袁栋、包世臣、李佐贤等。

以上各种论说,皆互不认同,各有坚持,致迄无定论。主要原因,是没有把雕版印刷的发展,看成是连续不断的演进和累积,各家多凭片言只字,截取一段,自圆其说。这正如论长江源头,有古代的岷江说、徐霞客的金沙江说、近代的巴颜喀喇山说、今日的唐古拉山格拉丹东说;有人把宜宾以下称长江,有人自江源区诸河起算长江,若有人在格拉丹东主峰下冰塔如林的四十多条冰河中择一算江源,都是一偏之见。因为长江是不择细流,集万流而归一江的结果,任何一股支流都与长江混为一体,都是长江的组成分子;论长江之长、长江之大、长江之益、长江之害,任何一股注入长江的涓滴细流,都不能孤立在外。否则,便失之偏颇,与事实不符。雕版印刷术的演进和发展,亦复如此。

例如最新主张的雕版印刷始于唐初贞观说,便是将印书史误为印刷史来谈,等于说江源区诸河、通天河、金沙江都不属于长江;自宜宾起,才算长江。其它各家论说,十之八九亦皆以印书史为着眼点,极少有按大印刷史观属性着墨的印刷史论出现。

四、首次研讨

“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于1993年12月4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同时举行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并召开“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在筹备委员会主委范慕韩先生及筹委会办公室主任武文祥先生的主导之下,由张树栋先生、魏志刚教授策划执行,在短短的一两个月筹备之下,参加的史学专家及印刷人颇多,现场提出论文17篇,有的提出口头报告,事后补交论文。现录提出论文的作者及其论文题目如下:

⒈ 张秀民先生:略论宋代的刻工。

⒉ 钱存训先生:中国印刷史研究的范围、问题和发展。

⒊ 潘吉星先生:论印刷物物质载体纸的起源。

⒋ 万启盈先生:中国近代印刷业发展八题。

⒌ 李兴才先生:应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

⒍ 郑如斯女士: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⒎ 魏志刚先生:迎接敦煌印刷宝藏出世一百年。

⒏ 庞多益先生: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印刷科技史探源。

⒐ 张树栋先生:中国印刷历史研究上的新课题。

⒑ 张季琦先生:宋代纸币及其现存印版。

⒒ 侯 恺先生:木版水印工艺技术的新发展。

⒓ 罗树宝先生: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贡献。

⒔ 张秉伦先生:徐乃昌及其在印史上的贡献。

⒕ 牛达生先生: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新出土西夏文佛经

《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木活字本考证。

⒖ 舒秀婵女士:毕升墓的发现和考证。

⒗ 宋育哲先生:网版印刷探源。

⒘ 叶裕彬、须汉兴先生:香港印刷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研讨会由前上海印刷学校校长万启盈先生和北京印刷学院院长周兴华教授任主持人,筹委会主任范慕韩先生以贵宾身分致词、中国印协名誉理事长王益先生做总结。为了表示礼遇远道客人,首由香港须汉兴先生报告《香港印刷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其次即由兴才摘要宣读拙文《应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现略陈拙见大意如下:

1.研究印刷史不仅是史学家的责任,也是印刷人的责任。身为印刷人,应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2.中国社会自古重文轻工,文人极少着墨印刷史。近代有图书版本学家着印刷史,十之八九是以印书史为中心,并未概括全部的印刷史。

3.近代对中国印刷、刻书及相关之版本目录学的著述约五百种,著述印刷史的专家学者,百分之九十九是版本目录学家。

4.印书史非印刷史,印刷的范围极其广泛,印书只是印刷术中的一小部分工艺。如果肯定雕版印书始于一千三百年前的唐初贞观十年,则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必早于唐初即已创始。

5.中国印刷术的发明,自纵向看,是千百位先贤的智慧结晶,是千百年经验的累积,逐渐综合演进发展而成的集体创作,印刷术并不是某人在某一年代突然发明的。自横向看,印刷术是科学、技术、艺术的综合应用,且与当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关,印刷术不是孓然独立的行业。

6.无论是用拍、打、压、刷、刮、喷、……的方法,凡是能使图文大量复制的工艺,都是印刷术的范畴,不局限于是用刷而后得到印纹的一种方式,也不局限于是印在纸上的一种方式,更不限于只是印书。

7.应放大视野、开阔心胸,从整体的、全面的、长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印刷史。不是仅谈印书史、不是仅谈雕版印刷史、不是仅谈印在纸上的印刷史,……。研究中国印刷史,要寻根探源、旁征博引,好好整理出一套新的《中国印刷史》来。

五、布展建言

1992年1月20日,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在北京成立时,范慕韩先生指出了“集资、基建、征物、布展四大任务”。1994年6月23日,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布展方案研讨会上,布展三人小组提出了搞“史前馆”、“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四大部分。

范先生当时说:“我们这几个馆和历史分期不一样,要有印刷专业特色,不要卷入历史分期的漩涡。……”范先生随后将布展方案征求意见稿连同他在会上的讲词一并寄给我,要我提供意见。我因出国在即,匆匆简覆一函,摘如下:

慕老钧鉴:

……你老在博物馆布展方案研讨会上之指示,高瞻远瞩,至为正确。晚生仅对搞“史前馆”一节略陈拙见,敬请卓裁。

正如您老指示:“印刷的发明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雕版印刷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经验的累积,没有一个确定的发明日期,应即没有“印刷史”的开始日期,故不宜有“史前馆”,否则即表示史前的不是印刷。那从何时开始才算是印刷呢?拙见拟请改“史前馆”为“源头馆”。凡是雕版印刷在实用化以前的文物史料,都是印刷术发明的源头,如印纹陶、模印瓦当、树皮布漏印花纹、文字、纸、笔、墨、印章、石碑、拓印、……属之。如此,可免历史分期的争议。……

李兴才 七月七日

后来,布展方案在《通讯》第十五期刊出,“史前馆”改名“印刷源流馆”。再经各方意见反映和专家研讨的结果,在1995年4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筹委会第三次委员会中,终于采及刍荛,“史前馆”正式定名为“源头馆”。

会后,范老先生将全部资料于5月5日用挂号寄给我,附函叮嘱:要研提意见作覆。我在5月10日覆函中,提供了建言,大意是:

……晚生认为:中国的雕版印刷术确是经过长时间的演进,多数人逐渐改良发展而成的。虽然十分感谢您老采及刍荛,将“史前馆”改为“源头馆”,但见布展方案中又重提在“古代馆”时期才“发明”雕版印刷术,则“源头馆”还是形同“史前馆”,认为“源头馆”展出的印纹陶、钤印、拓印、漏印花纱、……,还不算是印刷术?或与印刷术无关?那又会卷入雕版印刷术究竟发明于何时的漩涡,因绝不可能在“源头馆”与“古代馆”之间,一刀切出个发明日期来。晚生认为:“源头馆”是雕版印刷实用前的技术演进期,“古代馆”是雕版印刷进入实用化的技术演进期。若以未定年代强作定论展出,恐有误导观众之嫌。以下是对布展方案的具体建议,坦率直言,不知当否?敬请卓裁:

1.“源头馆布展方案”,第二部分,“宗旨”栏原文是:“如实再现印刷术发明前的技术准备——手工雕刻和转印复制术发展的过程。”建议修改为:“如实再现印刷术实用前的技术演进——手工雕刻和转印复制术的发展过程。”

2.“源头馆布展方案”,第五部分,“宗旨”栏原文是:“重点介绍隋唐时期发明印刷术的社会背景,阐明社会需求是发明印刷术的必备条件和直接原因。”建议修改为:“重点介绍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阐明社会需求是印刷术实用化的必备条件和直接原因。”

3.“古代馆布展方案初稿”,“展位4”栏原文是:“雕版印刷的发明”。建议修改为:“雕版印刷术的最早文献”。

4.“古代馆布展方案初稿”,“说明及要求栏”原文是:“这个展位为古代印刷及雕版印刷发明的序言,概括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及伟大历史意义。……”建议修改为:“这个展位为古代印刷及雕版印刷实用化的序言,概括印刷术演进的时代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5.“古代印刷馆布展方案”,第一部分“主题”栏原文是:“印刷术的发明。”建议修改为:“印刷术的实用。”……

6月初,收到范老5月30日在与病魔战斗中写的亲笔覆函,起首就说:

“兴才先生大鉴:

五月十日大札奉读,所言如何表达印刷博物馆的源头馆与古代馆之建议极是,我已请魏志刚和何远裕两位加以采纳修正,并对你之赐教表示谢意。……”

武文祥先生于6月8日在给我的来信中告知:您关于印刷博物馆布展方案,特别是有关源头馆同古代馆衔接的高见,范老已转交给我,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

7月14日魏志刚教授来信告知:您对布展方案的意见,已纳入修定方案,八月可以定案。

六、源远流长

长江之所以成为长江,是因为她源远流长,汇小泉为小溪、汇小溪为小河、汇小河为大河、汇大河为小江、汇小江为长江,万流归江,绵延6,300公里,其源头何止千百处,只是其中有远源近源之分,但不论远源与近源,起始并无从属关系,但都是构成长江的一分子,合流之后,便是生命共同体,绝无轩轾之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唐古拉山格拉丹东主峰下的诸河,如果没有后来的源头活水加入,绝对成不了长江。所以,如果问:“长江源于何处?”或“长江的水是哪里来的?”答“格拉丹东”并不完全合理。长江是先后注入源头活水,不断绵延汇集而成的,长江不起自宜宾、不起自玉树、也不完全起自青海的唐古拉山。至于人们分段称她们为江源区、通天河、金沙江、长江,这正如印刷史之分段称为源头期、古代期、近代期、现代期(新技术期)的情况从同。江源区、通天河、金沙江、长江,各分段之间,绝对找不出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可以一刀切。印刷史的源头期、古代期、近代期、现代期(新技术期)各分期之间,也不可能找出一个明确的分界年代可以一刀切。特别是源头期与古代期之间,更绝无可能。

七、结 论

雕版印刷术,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社会需求、技术基础、物质条件相互配合之下,经过长时期演进发展而成的产物。人类文化皆先有图画,后有文字;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作印纹陶和树皮布印花纹;至春秋战国时,已有陶印文字、漏印花纱,秦汉时代,玺印陶文、模印砖瓦文字流行,继之由刻甲、骨、金、石而雕木版,迨笔、墨、纸、刷齐备,钤印、拓印与雕印佛像及符咒广及民间,雕版印刷便综合演进发展成熟,应社会需要而付诸实用,绝非由某人在某时独力所创造,亦非一物一事所能尽其全功。历史上可以找出雕版印书的年代,但雕版印刷术,源远流长,是集体创作,又是民间工匠之事,没有确切的发明人,也没有确切的发明年代,实无必要无中生有,硬生生一刀切出发明年代。只须按照大印刷史观的立场,从各源头忠实铺陈雕版印刷演进的史实,照实论史,便是真正的雕版印刷史。

佛家说:“菩提原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强定原本无据的发明年代,绝不是“不可知论”,而是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各家有关雕版印刷术发明年代的论说争议,到此可以休矣。

参考文献

⒈ 《印刷工业概论》(第二章印刷史略),罗福林、李兴才合

着,中国文化大学,1995年,七版。

⒉《印刷工业丛说》,李兴才着,中国文化大学,1988年版。

⒊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卡特着,胡志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⒋ 《中国印刷史》,张秀民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⒌ 《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⒍ 《中国书籍纸墨及印刷史论文集》,钱存训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⒎ 《雕版印刷源流》,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⒏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曹之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⒐ 《中国印刷之最》,张树栋、张耀昆着,设计家出版公司,1995年版。

⒑ 《中国印刷博物馆布展方案征求意见稿》,印博馆筹委会,1995年。

⒒ 《印刷短论集》,李兴才着,印刷工业研究所,1975年版。

⒓ 《浮生七十散记》,李兴才着,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1995年版。

(本文曾于1996年3月,刊入台北中华印刷科技学会《中华印刷科技年报》PP.387~394,又于6月1日在北京“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中宣读
,刊入《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PP.13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