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印刷技术沿革第三章 印刷今古谈

资料来源:印艺272期 / 2006年8月 更新日期:2007-03-14

导言

本专栏为「香港印刷典故」第二辑,由本会「印刷出版及教育基金」资助史料收集及编采,并由本会名誉主席余鸿建策划及参与撰写;继首辑「印刷业法门」后,将陆续于本刊刊载,以让读者从珍贵纪录中,鉴古知今。

孔版印刷古与今

孔版印刷是一种渗漏印刷方法,至今天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仍不肯定是由哪一国家或哪一位古代发明家所发明。事实上孔版印刷无须复杂的程序,也不用庞大的器材,很容易便发展出一种印刷方法,而版材更是甚么物料也可采用,只要雕镂出文字图案,便能以油墨或颜料覆印。据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宋育哲先生考证,我国于春秋战国时期(约
2,500
年前)已有采用型版漏印方法在布面印花,但是当时的印刷工艺仍是一个谜团。实际上有档案可稽查的孔版印刷是美国人爱迪生于 1872
年发明油印, 1907 年一位西蒙先生( Samuel Simon )
在美国将丝网印刷申请专利注册,但是丝网印刷是谁首先发明仍是人言人殊。

孔版印刷最早应用于小印量的印刷,早年文具店有全套油印工具出售,包括了一块砂面刻写版,蜡油纸,刻写笔、油印框、手推墨辊或胶刮和油墨等。全套油印工具不太昂贵,操作简易,一些五十岁以上的香港人,很多曾在办公室或在家内自行油印。学校的校工或文员更经常要为校方油印通告、讲义、习作及试题,在复印机仍未广为应用之前,油印是最廉宜、最快捷、最易操作而又无须任何动力能源的印刷工艺。上世纪
50-70
年代,油印机逐渐取代手工刮墨印刷,最早期的油印机必须用手柄滚动,因为以墨槽盛墨,由墨辊涂在蜡油纸上再透印在白纸,油墨分布较均匀,印刷更精美而且比较耐印。
70
年间多间欧美及日本公司推出自动刻写蜡油纸和自动喂纸的全自动油印机,但仍只限于学校、办公室文仪用途,从未获得印刷业界用作工业生产,当影印日渐普及,油印也无疾而终。

孔版另一主流便是丝网印刷,其原理跟油印并无分别,将印刷版制成可渗漏及不可渗漏部分,也同样使用刮墨胶片进行刮印。其最大分别是版材和制版方式,顾名思义,丝网印刷之版材是有网眼的织物,最早期确有采用丝织物,但后来已逐渐改用更利于印刷的尼龙混纺织物。事实上网印方法可以用简单设备,很少的投资,便可印制不俗的单色以至多色彩印。

最早期的丝网制版较为原始,也类似于版画艺术家的创作,其中一种称为雕版法,可以用刻刀在纸上刻写字画,将纸张上漆防渗漏,再压于网下刮印。亦可先刻写蜡印纸张贴在网布一面,加热烫压完成便可进行印刷。另外一种称为绘版法,以水溶性及油脂性涂料涂布在网上直接绘写,再以水或溶剂清除渗漏部分,便可造成网印版,但这两种方法多用作小量印刷,也不宜于覆印大量印件。近代的网版制作多采用感光法,在网上涂布重氮盐感光乳剂,待感光剂干燥后,将阳片盖在网上密合露光,阳片上的透光部份感光固化,不透光部分之药膜用水冲,因而发展出平网、圆网、平面、曲面及滚筒式网印等等
?
。早期的网印颇原始,全为手动印刷,速度很慢,每小时只能印数十印,随着半自动和全自动网印机的开发,印刷速度增加至每小时一千印以上。

无论油印及丝网印刷都不算复杂,自学也可印制小量印件,但是工业上便必须特别处理和采用专类器材,最早大量彩色丝网印刷,并非由印刷厂开始,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大量国内具规模的纺织厂南迁来港,雇用了十万计的工人,其印染部便是将纺织品染色及印花,最适合使用的印刷方式便是丝网印刷。
60 – 70
年代香港纺织品外销畅旺,除纺织厂自设的印染部,因供求关系,须外发加工,而当年的荃湾、长沙湾、官塘、土瓜湾、新蒲岗一带印染厂林立。
80
年代中期,纺织业率先北移,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香港工业日趋没落,国内工业发展正如日方中,现在行经各工业区,已再嗅不到那浓烈的漂染气味了。(下期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