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印刷今古谈

资料来源:《印艺》第275期 更新日期:2007-08-01

导言:

本专栏为「香港印刷典故」第二辑,由本会「印刷出版及教育基金」资助史料收集及编采,并由本会名誉主席余鸿建策划及参与撰写;继首辑「印刷业法门」后,将陆续于本刊刊载,以让读者从珍贵纪录中,鉴古知今。

卷、篇、缝缀

书籍印刷和装订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印刷仍未出现之前,装订已经是一种流行工艺,史前时期人类以结绳记事,除以植物纤维造绳外,也将宰杀后的动物毛皮应用于多种用途例如皮绳、皮革和皮纸等,无论东方、西方、中东、南美洲和非洲文物中都有类似的兽皮手写卷文物发现。因此相信皮绳及后来的麻绳及幼棉线、皮革及后来发展的人造皮革便成为最重要的装订材料。最早期用以保存手写和雕刻物料方法是在每一片对象例如骨块、木片和竹条上,以幼绳连结捆绑起来,这些串联起来负载讯息的对象,便是原始的书籍,也是缝缀「锁线装订」的起源。中国不少文字是象形文字,装订完成可以用一个「册」字代表,这一个象形文字,可清楚看见竹简以绳穿连起来的形象。

最早期的书写物料已采用多种原材料,根据张秀民先生考证,除天然的树叶、树皮外,经过处理用以书写的物料有竹、木、泥、石、草、布、蜡、陶器、骨、甲、兽皮、也有以金叶、铅、铁及铜等作为记载和书写工具。现今埃及人仍然依照远古的制造方法,以芦苇制成书写用的莎草纸
Papyrus。史载东汉(公元105年)蔡伦造纸,但专家相信西汉(公元前73年)时期已有纸出现
,当时的纸是否用以书写,仍没有证据可以确定,可以肯定的是蔡伦所制造的纸,被尊称为「蔡侯纸」,应是优质的书写纸,没有优质的书写纸,印刷术便不会面世。

我们翻阅中外印刷史料,作者多着重于印刷术的起源和技术的演变以及印刷术发明后对知识的传播功能,但是谈论装订和印刷装潢的篇幅却不多见。事实上一本书籍或画卷得以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书籍或画卷的装裱加固非常重要,坚固的装订除易于保存,也可经常翻阅而不会损坏。

中式书本文字直排,相信始于竹简木牍,因为竹枝纤幼,文字由上而下,每一竹片可载文字有限,而一篇文字可书写于数十条或百条以上竹片,为便于阅读,便须按次序以幼绳编缀起来,完成后可将竹简卷起收藏,中文传统上由上向下及从右向左方向书写和阅读,相信是中国卷轴由上向下及从右向左展开的原故。现今仍有以「篇」和「卷」的数目来编辑书本索引,古人称载于「简册」,便是以竹简来记事。

另一种古已有之书画物料便是纺织而成的布料,古称「缣帛」,纺织机规限布疋之宽度,长度可无限制连续纺织,而且较竹简、木牍为轻便,虽然昂贵,也是很好的书画材料。古时收藏除折迭外,也以木轴贯穿于布卷的两端,系以丝绳,暨可卷起收藏,也可一端向上悬挂起来,便是「立轴」。后来以纸张作画,也须装裱为卷轴以利收藏。也有横幅「手卷」,宋朝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便是其中表表者,已被视为中国国宝。嗣后纸张被用作书画用途,但制作卷轴仍须装裱在织物之上作装潢和加固。

旋风、蝴蝶、线装

纸张印刷盛行之后,装订便日渐成熟,唐朝时除手卷外,已盛行糊贴方式将纸页贴合,每一纸页以药糊含明胶、白矾、白芨及香料)层层迭迭背贴,据说粘力很强,张页贴好如鱼鳞重迭成长条,无须加上封面或穿孔及缝线,收藏时也是卷起以绳捆绑,因为翻阅时贴页如旋风,故称为「旋风装」。中国古籍另一常见的一种装订为「蝴蝶装」,也是采用药糊黏贴,但已是装订成册,因黏页后加上书套硬壳,称为「装背」,因为单面印刷,印面内折,外为空白,揭页时犹如蝴蝶展翅,故称为「蝴蝶装」,这一装订方法宋代最为普遍,所以当时的专业装订技工又称为「装背工」。

古代国产纸张较薄及透墨,不利双面印刷,所以单面印刷之后,必须覆折成两面,称为一叶「页」,将全书页数排迭之后,将纸边糊起,定位穿孔才引线缝缀成册,与蝴蝶装不同之处是空白向内,古称之为「缝缋」,近代称为「线装」。笔者小学时用以书法习作的九宫格练习簿,仍是采用同一线装方法,在每一夹页套入一张吸水纸,便可以毛笔醮墨写字,不会沾污背页。佛学经文多采用折迭黏贴的「梵夹装」又称之为「经折装」类似现今的
Z折法,来回折迭成为一册,全书只以糊裱而成。装订方式完成之后,珍贵及具收藏价值的书本,须另制书匣套以盛载,书匣有全用竹片制成,也有用名贵防虫木材制成,也有以丝绸糊裱于木板上做成锦盒,近代多采用板纸来制造。中式装订制作有逾千年历史,近代设计师仍有以中式装订设计作为装潢,但是最大的缺点是仍须人手装订,不能采用机器自动化生产,中式装订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手工艺,香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逐步引进洋装书籍生产器材,能掌握中国古书装订技艺的工匠愈来愈少。当图书馆和博物馆馆藏的古籍日渐老化损坏,已很难找到有经验的技工来修复,甚至国内也缺乏熟练的古籍装订修复专家。

近代装订演变

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自动机械化生产提升了国民生产力,使欧美各国日渐富强,为了扩大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争夺资源,列强不断发动侵略战争,霸占殖民地。在略夺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文化、科技和机械化生产也随之传播至全世界。印刷业自古腾堡发明铅活字及机械印刷方法,改变了西方的文化及知识传播,而配合印刷的生产速度,机械化装订生产也应运而生。上一个中世纪以前,文化知识掌握在贵族、富人和教士手里,圣经及诗歌是最广泛传播的文字,许多修导院都有专门从事抄写的僧人,他们极有可能是西方最早的装订技术员。阅读印刷历史会发现印刷术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敦煌出土的最古老印刷品便是印于盛唐的《金刚经》,在韩国发现全世界最古老的木刻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也是佛教经文;德国古腾堡以铅合金印刷的第一本作品便是著名的《十四行经》也是基督教经文,这些例子都可说明东西方宗教界,都善于利用印刷媒介来普渡众生。

西方特别是欧洲有悠久的文化,远至古希腊时代无论天文、数学、哲学、诗歌创作已有辉煌成就,当时仍以羊皮手卷作文字及图画书写工具,大概也是以手卷型式收藏,未曾装订成册。所谓「洋装书」由甚么时候开始,没有可信的记载。有学者认为古罗马时间,已有采用两片木板夹着重要文件,再以皮革包裹起来,大概便是书籍的前身。另有考据源自公元十三世纪的伊朗,当时有工匠以羊皮装裱木板上将书页装订起来,并以金叶烙印书面装潢。现存最古老的洋装书是十六世界一位法藉收藏家尚格利尔
Jean
Grolier所拥有,估计他珍藏的洋装书约三千多本,这些书中印有敬献给他的字句,也有他写下的赞美字句,提及其中一位装订技师是意大利人Claude
de Picques,他所制作的书籍是尚格尔于公元1510年的最早藏品,书面装饰具有浓厚意式风格。尚格利尔的藏品并非全部一致的,可能出自不同工匠之手,但应估计是以他最初设计的装订模式加以改良。

跟中国装订同行的分别是西方的装订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许多时他们的姓名可加印在书内,例如 Le
Gasco,Derome,Nicolas Denis,The Brothers Eve,Jansen,Padeloup,Le
Jeune等都是17至18世纪的著名装订工匠。;中国自唐朝与西域通商,千多年来商贸往来不断,盛唐文化对外围地区有限大的影响,相信中国的雕版印刷和造纸术通过商贸、使节、宗教传播、留学往来传到东南亚及近东地区。元朝时西方商人及传教士陆续来华,十三世纪末期意大利人马可孛罗首度来华,获忽必烈朝延礼遇,回国后将见闻纪录下来,西方得以认识中国文化,雕版印刷也西传至欧洲各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船队印经之处也将中国文化对外邦传播。

洋装书的传入中国有赖传教士将技术传授给中国工人,很多传教士本物已受过印刷及装订的训练,每到一地传教,除兴建教堂及学校,也有成立出版社及开办印刷所,引进西方印刷术和西洋装订技术,特别是圣经和弥撒经文必须每天翻阅,装订必须牢固,装潢必须华美,于是洋装书逐渐取代传统中式装订。洋装书近代称为精装书,是生产成本较高昂及工序较为繁复的装订方式,最早期纯手工装订,近年已采用自动生产线大托量快速生产。

本站服务
  • 资讯
  • 辞典
  • 期刊
  • 公司
  • 合作伙伴

    印刷问答

    人物专访

    问答搜索

    推荐展会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