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面向新世纪的印刷教育(上)

资料来源:《印刷杂志》第170期 作者:北京印刷学院 蒲嘉陵 更新日期:2003-05-23

一、序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印刷业正在经历一场以数字化为代表的产业技术革命。建立在“模拟流程+物理媒介/仓储+交通运输”基础上的模拟生产模式,正在逐步被以“数字流程+数字媒体/高密存储+网络传输”为基础的数字生产模式所取代。与技术的发展相比,相对滞后的人才培养以及人才紧缺的现状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高等印刷教育作为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印刷专业人才的主渠道,正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简言之,涉及到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和基本素质培养三个大的方面。这里的知识主要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构成;基本能力除了与业务有关的基本能力外,目前更强调的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目前更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才质量的评判标准,也是教育新观念的基本思想。不过,本文将重点放在业务培养的基本构架方面,不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二、印刷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变化 

1.印刷业的特点

长期以来印刷业被认为是一种复制图像和文字,依靠订单的加工行业。传统的印刷产品重要是以纸为载体的印刷品、出版物以及其他生活和工业产品,具有一般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长期以来,我国印刷业的产业属性归口在轻工类,相应的专业学科属性也归口在轻工食品类,与食品、皮革、烟酒和包装在同一大类。同时,印刷业作为一种生产精神产品,具有大众传媒属性的特殊行业,又同时归口到国家新闻出版和公安的行政管理范围之内。严格地讲,这种产业归类实际上只看到了印刷产业“复制”和“加工”的特点,没有重视其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印刷品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更加显露和重要。尽管目前已经出现了集声、光、电为一体的所谓多媒体信息载体,并引起对以纸为载体的印刷品、出版物兴衰的争论,但是,目前以及在看得到的未来,还没有也不可能出现能与纸载体抗衡的多媒体载体。这是因为纸载体同时兼顾方便、廉价、高品质和持久性的优点,而且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是平面艺术的一种最主要形式。这种以纸为载体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即,所谓的“纸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个方面。

但是,长期以来这种传媒方式只可能是相同内容、相同形式的视觉信息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不具备个性化特征。这也是印刷被定位在复制的一个重要“理由”。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是通过印刷品来接触和认识其所表现的事物,所谓的原稿可以完全不存在,或完全可以被认为不存在。而且,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进程,印刷的按需化/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现实。每一件印刷品都是文字和图像的一种平面艺术创造。也许,印刷与复制将来不再存在必然的关联。

从印刷术的诞生到今天,印刷品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和平面艺术的两种功能一直没有改变。木刻雕版时代、泥活字或金属活字时代、照相制版时代的印刷精品,即使在今天也是精品,而且,还蕴涵着时代赋予的艺术价值。但是,今天生产制作印刷品的手段和方法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制作手段的限制,雕刻木版时代的印刷品,每一件都可以看成为艺术作品,是个性化的。后来,印刷生产逐步进入了“铅与火”的工业化生产时代,精确控制的生产机械和工艺使每一件印刷品同出一辙,复制的色彩更为浓厚。以照相分色和照相排字为主要手段的照相制版技术的诞生,预示“铅与火”时代必然结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彻底为此画上了一个句号,印刷生产开始迈入数字化时代。实际上,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从模拟向数字发展的演变过程。

2.产业技术的发展演变

近15年,印刷技术的发展集中表现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应用解决了图像和文字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以及生产处理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数字存储媒体技术解决了包括“印刷品”在内的所有信息资源的高密存储、随机调用和再使用;网络技术解决了包括“印刷品”在内的数字图文信息(也叫数字式印刷品)的远距离高速传输和系统连接。印刷技术发展演变的本质是数字化。

印刷产业技术数字化的意义并不简单地停留在数字化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使印刷完全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的数字化环境,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既极大地拓宽了印刷获取资源的渠道,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印刷技术的应用领域。印刷的生产、销售、服务,甚至经营和管理模式都将发生彻底的变化。

(1)印刷产业技术的数字化

数字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系统整合是当今印刷产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这里讲的系统整合指整个生产系统的整合,包括了印前、印刷和印后整个印刷复制生产过程,并非局限于某一个生产环节。

系统整合使生产过程中产生/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在系统各个层面和组件上的无缝隙流通、共享和利用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自由度。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成为系统整合的纽带,将各种硬件设备,甚至在异地的设备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智能化的数字式生产系统。系统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连接着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和满足客户最终目的的生产制作设备或系统,如制版机、数字式打样机、数字式印刷机、刻盘机、数字媒体等等。所有的信息都以不可见的数字式方式在系统中存在、流通和调用,不再有可供视觉检查和质量控制的可视物理媒体/中介产品存在(如分色胶片、照排片等等),这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统的印刷生产是一种依靠模拟流程、物理媒体/仓储和交通运输的生产方式,各个工序相对独立(如印前、印刷、印后,甚至是印前或其他工序中的某一步操作),依靠物理媒体和交通运输进行连接。生产过程中产生/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以物理媒体的形式在系统各个层面和组件上流通和存储。

在现代数字印刷生产系统中,如何确保信息的流通、保存和调用,各种设备和材料属性的有效管理,各种控制参数的产生、修改和调用,各种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管理和控制,生产进程的跟踪以及各种生产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等等,成为生产有序进行的关键,同时,也是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可见,现代数字生产系统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需要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从技术上讲,建立与数字式生产相适应的流程规范和管理系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规模、设备以及器材状况、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定位和分布等等都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管理系统可以完全套用,而且,这样的管理系统都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修改和调整才能得以完善。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和建立适合自己的数字生产流程,研制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并完成系统的运行监控、维护和升级完善。对目前多数印刷企业,特别是中小印刷企业,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技术发展给印刷企业带来的挑战和困难。谁能捷足先登驾御这种技术挑战,谁就成为技术的先导,掌握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2)印刷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数字化进程使印刷业的发展与目前信息产业技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融为了一个整体。印刷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日益发展成熟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一方面扩展了印刷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即:现代印刷生产系统的信息入口;拓宽了印刷图文信息的应用领域,即:现代印刷生产系统的信息出口;同时,在技术上彻底解除了印刷生产和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个性化/按需化服务成为可能。

从信息入口来看,传统的信息资源主要局限于物理媒体的模拟信息,如照片、印刷品、打印/手写稿等等。而今天的信息资源又包括了数字媒体,如光盘、光磁盘、移动式硬盘等等,网络信息,包括公共数字网络中传递的信息和其他数字信息,如来自计算机设计系统、数字式照相机、遥感遥测系统以及其他任何数字系统的信息。实际上,所有数字化的信息和通过适当方式可以数字化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原信息,输入到数字印刷生产系统。从信息的出口来看,印刷生产系统中保存和积累的高品质数字图文信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输出成不同形态的产品,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例如,可以制作成胶片、印版、样张和印刷品,也可以制作成数字式产品,如电子出版物、显示用高品质数字影像、展示或广告影像、数字式影像资源库,也可以输入到其他数字式系统或通过网络传输到异地进行其他目的的加工处理。数字印刷生产系统的入口犹如一个漏斗,汇集了全球信息资源中所有可利用的图文信息资源;其出口犹如一个喇叭,将处理加工的图文信息传送到所有可以利用和应用的领域。

信息高速公路使印刷生产和服务的全球化成为可能,将印刷生产所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要素都连接为一个整体,实现信息和产品的跨地域实时传送,提供包括按需化/个性化服务在内的更大自由度的图文信息产品服务。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生产系统中,所有生产环节和要素都没有必要在同一地域存在,也不会因为不在同一地域而感到不便或使生产受阻。

3.产业技术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印刷产业技术及其外部技术环境的发展和变化都围绕着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这个核心在展开,集中表现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全方位应用。这往往给人一种感觉,仿佛明天的印刷业只要有计算机专家、网络专家和信息系统管理专家的支撑,就可以完全把握产业技术的命脉。不可否认,印刷业的确需要这样的人才,但这不能成为高等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那么印刷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透产业技术的外壳,透视其核心所在。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计算机仅仅只是完成图文信息数字处理以及生产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手段;网络仅仅只是传递信息和产品的一种“交通”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手段和工具总是不断在变化和更新,但是,按照人的视觉特点和审美观念制作和再现图像和文字却一直没有丝毫变化。这既是印刷的基本任务,也是印刷永恒不变的核心。“纸文化”就是这种永恒不变的核心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的升华。从这种意义上讲,印刷器材和设备,包括目前似乎压倒一切的计算机、网络和媒体技术,都是变化的外壳,不是印刷的核心。高等印刷教育的定位不能建立在印刷产业技术的外壳上,而要立足在其不变的核心之上。

因此,我认为21世纪高等印刷专业人才首先要牢固掌握图像和文字视觉处理、传播和再现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应用现代技术和器材的基本能力,了解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这应该是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当然,除此之外,印刷业还需要能够胜任设备维修、维护,系统开发、维护和升级以及经营和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如计算机、网络、通讯、机械、电子、经营、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可以由其他专业培养,不属于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培养方向的这种定位并不是一锤定终生,因为高等专业教育在一个人才的成长发展中只是一种铺垫和入门教育,而人才的最终养成是一个终生教育、培养、训练和环境熏陶的过程。因此,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就尤为重要。企业不仅仅只是一个用人场所,而是人才发展成熟的重要基地。实际上,即使与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本科以及专科层次的教育质量并不差,差距主要在研究生教育和进入社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在人才的引进和继续培养方面,国外的企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首先,企业有一套完整的专业/业务“再教育”计划。毕业生一旦进入企业,首先就要接受这种专业/业务再教育计划的培训。培训一般采用集中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培训主要涉及行业状况、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及业务状况、内部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尽快熟悉行业和企业的基本状况。分类培训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岗位,一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使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具体岗位工作。此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潜能,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以及内部管理、培养和晋升机制等各方面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制,人才要不被淹没,就是能量被耗尽;不愿束手待毙的,就远走高飞。这种入门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具有普遍意义,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终生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