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香港印刷业辉煌六十年

资料来源:《香港印刷》第43期 更新日期:2010-01-05

2009 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如今国富民强,成就举世瞩目。六十年风雨兼程,借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东风,印刷业作为服务各行各业的基础,与国民经济相互促进,在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在文化传播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期《香港印刷》也希望藉此机会,回顾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在中港经济发展中贡献力量,推动各行业的发展。

香港的印刷业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同业向来默默耕耘,不断发展壮大,在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业人数和企业数目多年居于香港制造业首位。回顾香港印刷业近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服务本土所需的五十年代;伴随香港工业及经济腾飞、提供大量产品包装的六、七十年代;主要生产能力持续北迁,引领珠三角乃至中国印刷产业不断发展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及广泛应用数码新技术及网络、行业向专业化发展的新千年。

五十年代:服务本土所需

建国初期,香港印刷业逐渐恢复,内地大批的印刷技术人员涌入,为香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而这些技术人员多来自上海、广州,因此在香港开设印刷厂的上海和广州老板也相继增加。这一批外来的师傅都拥有非常优秀的印刷技术,尤其擅长书籍印刷。当时的香港印刷业仍以石版印刷、活版印刷为主。

到五十年代,香港的印刷企业已发展至五百多家,其中约有75% 是以员工数十人、机器十部左右的中型企业,也有资产数百万的大型印刷厂,以及家庭式经营的印刷小作坊。这个时候,香港已经有意识地培育印刷界人才,成立了数家专门栽培印刷人才的教育机构。

由于香港市场对印刷的需求不断增加,本地的印刷同业开始从外国输入自动印刷器材和引进新技术。虽然平版印刷从三十年代已经引入香港,但在这个时期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速度和质量上,都比石版印刷更优胜,因而逐渐淘汰了石版印刷,并为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奠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五十年代中期,香港的大型印刷厂开始逐渐从国外购进四色印刷机,带动了彩色印刷革命性的发展。其后,香港的《天天日报》首开本土彩色报纸印刷的先河,由于制版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于是引进了香港第一部电子扫描分色机,更首先在香港采用了镜头分色制版技术。在行业内,又积极推广培训计划,对香港印刷业培训人才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为日后发展专业制版公司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五十年代末期,香港印刷业在生产能力、灵活性及质量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善,成为东南亚的印刷中心,尤其是在彩色印刷方面。

六、七十年代:伴随香港工业起飞

六、七十年代,由于香港拥有良好的海运条件和自由贸易环境,很多加工业如玩具、手表、服装、电子、塑料制品也相应地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以香港为中心的加工生产集散地,香港工业起飞。加上大陆的转口贸易产品需要大量包装印刷品,从而促使香港的包装印刷业迅速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得益于工人技术优良及成本低廉的有利因素,也吸引了不少外商纷纷来港投资。1963年,日本印刷巨头凸版印刷、大日本印刷分别来港开设印刷厂,引进先进机器及技术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机会。

于是香港的印刷厂也借此机会很快地便开发了海外市场,尤以书籍印刷为最。在这个转变中,本地厂商在技术提高、机器购置、人才培训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不但提高了效率及质量,也增加了专业化的研究及更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

国际大出版商朗文、牛津、以及《读者文摘》等多本国际杂志,也看中了香港交通通讯基础良好、人工成本及税率低、经营环境稳定、出版自由的优势,都乐意在香港印书,并逐步把地区总部设在香港,使香港的书刊杂志印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机会又吸引了一批外商斥巨资投资新技术设备进入香港印刷业,从而提高了香港的出版印刷水平,进而吸引更多国际出版商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代表处,形成良好的循环,促使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出版印刷中心之一。

这二十年间,可以说是香港印刷业的飞跃期。行业素质大大提高,印刷工序趋向复杂化,印刷品朝高质量方向发展,彩色印刷的需求日增,并出现越来越多专门为印刷企业提供植字、设计、分色制版及装订等服务的专业公司。

由于香港地方小,印刷厂及这些专业公司自然汇集在一起,大多集中在同一栋大厦或在相邻的街区,不仅运输极为便利,还能够分工合作,互助互惠,资源互用,从而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和质量,大大增强了区内印刷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发展。此外,这个时期的活版印刷已逐渐被发展成熟的平版印刷取代;而在企业内部管理和海外拓展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六十年代的香港共有600 多家间印刷厂,七十年代已增至1,500 多家,雇员也增加至近20,000 人,增长迅速反映了香港印刷业蓬勃发展。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后期:稳步发展,北望神州

八十年代,香港的印刷业持续稳步发展,由于港元对欧洲及其它货币贬值,使香港印刷业在价格方面更具竞争力,而当时一些较具规模的印刷厂订单已近饱和,卓越的成绩可见一斑。

香港印刷业以优质见称,印刷质量量可媲美日本、德国及美国印刷技术先进的国家,但在香港印刷的成本(尤其是订货量少的短版印刷品)通常比这些国家低,香港在八十年代已经成为国际印刷品供应中心,仅居于日本之后。据统计,1986 年香港的印刷生产总额是67.52 亿港元,增值额为27.35 亿港元;而印刷的增值额在香港制造业整体中所占的百分率,也从1977年的4.2%增至1994 年的11.5%,位居香港各主要制造业增值额的第一位。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规模较小的香港本土印刷企业主要从事海报、价目表、办公室纸质文具、名片及邀请卡的印刷工作,产品供本港销售。规模较大的印刷商则兼营出口,包括印刷书籍、小册子,记事本、贺卡、期刊和证券类产品(如支票、信用卡、股票),并为其它制造业提供包装印刷服务。此外,证券及信用卡、电话卡等较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日增,包装印刷的发展仍具潜力,传媒市场对报章、杂志等印件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九十年代的香港印刷商已采用最现代化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排版系统、电子分色扫描仪、电子分页系统、自动装订系统、多色自动印刷机及计算机印刷生产管理系统等。桌面出版系统(DTP)已比较普遍采用于排版、分色、编页及制版工序。通过配备数字彩色图像制版、输入(扫描)及输出(图像调整)装置,更可连接微型计算机,以配合高解像度分色设备。此外,广泛使用精密多色及可双面印刷的平张或轮转柯式印刷机,以及设有计算机辅助的印刷质量监控系统,使大批量的彩色印刷达致非常准确及一致。

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的印刷厂家已开始在内地设厂。但及至九十年代,因为香港工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地租金昂贵,劳工短缺,工资大增,对印刷业的生产力造成了影响,这些因素削弱了印刷业的竞争力及厂商订立长期投资计划的信心。为了减轻成本和保持竞争力,香港印刷厂与其它制造业一样,近二十年间将生产线迁移至广东珠三角一带,形成了香港负责承接业务,珠三角加工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凭借香港在国际视野、市场营销、信息传递和物资供应等方面的长处,以及珠三角地区在制造成本上的优势,持续推动引领中国印刷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印刷企业选择将业务留在香港,迅速应付及支持本地各行业的印刷需要。

新千年:数码技术与网络行业更趋专业化

从20 世纪末期开始,科技不断革新,知识型经济成为主导,印刷技术也不例外,无论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或营业模式都逐渐改变。加上全球逐渐一体化,信息科技和印刷技术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香港印刷同业向来善于发挥弹性求变的求生技能,并以团结的精神,适应市场的各种变化。早在新千年以前,香港印刷企业便积极从德国、日本、美国等印刷设备制造最为发达的地区,引入了大量海德堡、曼罗兰、高宝、三菱、秋山、小森、高斯等一流印刷设备。

近年,印刷业更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智慧色彩控制、CTP 直接制版、数字模切、网络印刷等技术已相当普及。现时,我们在印刷出版中,已经通过卫星通讯、区域网络使印刷文件实现远程传递,同一种印刷品可以在世界各地同步出版发行;物流网络管理,通过数字化工作流程,有效地连接网络及印刷各个环节,依托网络接单、实现远程印刷生产甚至产品运输。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希望推动整个印刷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它比数码印刷技术更高一级,即通过CIP4/PDF 开放界面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及管理的垂直整合,使整个印刷流程充分连贯,没有阻碍,全部都以数字信息技术来推动自动化的机器运作,实现全自动化与最优化。

在高新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对商业管理、市场开拓及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有别于以前,为了紧贴时代步伐,与高新科技同步前进,印刷从业员需要不断进修、自我增值;近年业界同仁更携手,积极响应并全力支持政府推出的「资历架构」,推动行业迈向专业化。

香港印刷业现状及展望

印刷业作为香港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企业数目和雇员人数多年来位居全港第一,目前共有企业超过4,000 家,当中不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大型企业,从业员约40,000 名,劳资关系和谐融洽。印刷产品以出口为主,年总产值逾300 亿港元(仅计算经香港出口的部份),向来以产质量素高、服务专业、价格超值而享誉国际。

因着香港采取免税出口、不干预政策,法治健全,金融、通讯、物流、中介服务非常发达,印刷商反应敏捷及劳工生产能力高,机器及技术设备先进,版权保护良好和出版自由,香港的印刷品能够具备价廉物美、交货准时、快捷可靠的优势,在国际市场成功突围,并且在国际印刷评选中获奖无数,技术水平与质素已获公认,为数不少的企业更拥有ISO 9000 、ISO18000 、ISO 14000 认证及各种国际认证,出品有口皆碑。此外,香港优良的通讯网络也为印刷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海外出版商可通过卫星通讯和光纤网络将高质影像传送到香港。

与此同时,香港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完善,为出口商提供多种度身定做的保险服务,能让企业放心开拓国际市场。不仅如此,香港还拥有一批懂外贸、外语的优秀从业人员,既善于与海外客户沟通,建立良好关系,也能够透彻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信誉及服务深受海外买家的好评。种种优势让香港印刷业在国际上拥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也让我们能够成功搭建起协助国内印刷同业「走出去」的桥梁,形成「印在中国」的响亮品牌。

港资印刷企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店后厂」模式开辟了香港印刷业发展的新篇章,在香港回归之后,与内地关系更加密切;过去十年又正值中国经济急速增长的时期,香港印刷企业对内地、特别是广东省的投资持续扩大,令生产规模倍增,对前景充满信心。目前,香港印刷业已有70% 以上的生产能力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其中香港四大上市印刷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这地区;而在中国印刷大省──广东省的龙头印刷企业之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港资企业。

随着各省市提出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资金投入,珠三角的优势开始减弱,港商近年更开始在泛珠三角、甚至更远的省份投资,兴建新的厂房。例如有大型的杂志书刊型印刷企业在南方市场打下稳固基础后,继续北上到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投资设厂;从事包装印刷业务的财团式企业跟随客户北迁,把生产点扩充到长三角、环渤海一带,这些新的落脚点都是近年国内工业产业迅速冒起的重要地区,因为工业的冒起相当于对包装印刷的需求;也有大型包装出口型企业选择到国内第二线城市,一面利用内陆比较低廉的劳动成本,减低出口成本,保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面瞄准国内的市场,期望寻找业务的新增长点。借助港资和外资的先进技术、管理和全国涌来的人才优势,各地印刷业快速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到包装、仓储、物流、交易的产业链,同时支持了传媒、创意、会展、艺术等产业发展。

近年港资印刷企业受到国内经济、政策等因素带来不少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负担,尤其是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使企业举步维艰;而劳动法的紧急推出,也令企业措手不及;加上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以经营外单为主的香港印刷业也深受影响。幸好政府及时推出多项有效的政策措施,不但直接缓缓了企业的压力,更让印刷行业有了坚持前进的信心,保持乐观的信念与态度,迎接挑战;加上港资印刷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抗风险经验和能力都比较强,在行业协会的支持及帮助下,能够抓紧各种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积极调整自身结构,大力控制印刷成本,精简组织架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持续改进生产工艺,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现时环保已成为全球政府关注的焦点,香港印刷同业也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行绿色印刷,广泛应用绿色原料(如大豆油墨、可再生树林制成的纸)、节能环保的印刷设备及工艺,并对生产废料、废纸、机器余热等进行分类回收、循环再用,使印刷业成为低污染的城市型文化产业的典范。同业更坚持在清洁生产上精益求精,引进了更多的高新科技,节能减排,透过在生产厂房使用节能照明系统、减少VOC 排放等方式,不但更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更让印刷行业透过不断改进完善,为环保贡献更多的力量。各位印刷同业的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大部分的港资印刷企业都已取得ISO14001 等与环保有关的国际认证,更有行业翘楚屡获中港政府颁发的环保成就奖,成绩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文化产业往往能够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在追求个性、全民创意的时代,大量的自由创作人、创意小团体应运而生,出版印刷将他们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为他们提供一展身手的平台,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动漫、电影等行业也有了更多的可用素材;电影上映后,又需要出版印刷同业运用设计创意,为周边商品配上精美新颖的包装促销,让宣传果效事半功倍。因此出版印刷可以说涵盖了整条文化创意产业链,为各行各业拓展增值空间,成为增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助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香港印刷业在几代香港人手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新中国建国的六十年间,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香港与内地不断交融,在紧密依托祖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力促进整个中国印刷业的腾飞。未来或许考验重重,但各位印刷同业若能够抓紧机遇,灵活变通,定能脱颖而出,为促进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