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李春霖:香港印刷人的丰满人生

资料来源:《印刷经理人》 作者:任秀颖 更新日期:2010-02-20

在他的人生字典当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印刷、“3D”、分享。

“以印刷为本”是其一生事业的主线,他说,因为了解印刷、熟悉印刷,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里。

“Direction— 锁定方向,Dedication—全力投入,Distinction—追求卓越。”这套独特的3D理论也是他独创的,在其人生旅途上,三维全息之道贯穿始终。

“与人分享,教学相长。”现时的他,将精力集中在回馈社会、培育青年、分享经验上,积累美好的回忆,是他最大的愿望。

翻开这部字典,字字珠玑,让我们细细品读它的主人—香港印艺学会名誉主席、太平洋企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春霖的人生故事。

“艰苦奋斗,充实自己”

李春霖这个名字并不“ 很李春霖香港”,他笑称,因为祖籍在东北,所以名字中平添了些“东北特色”,也正因为如此,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在东北做点贡献,培育印刷技术管理人才,这是后话。

出生于上海,幼年时随父母侨居越南,后全家迁居香港,也许从小时候起,李春霖就知道自己今后要走的路注定不平凡。上个世纪50年代的香港,远没有今天的繁华景象,简陋拥挤的房子,因为闹水荒四天才供一次水,每天要读书、要煮饭还要收集水,六年级开始帮人补习赚学费……在李春霖的脑海中,儿时的记忆像过电影似的一幕幕掠过。

“每个月学费十块钱,登报纸分类广告找需要补习的学生要两块钱,一个月的补习费能赚到二三十块。”不用为学费发愁了,父母也不需要为自己操心了,这笔账在十几岁的李春霖心中算得十分清楚。

他不仅教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还曾辅导过一个三十几岁的男子英文会话,“教学经验”可谓日益丰富,教学态度也愈发严谨,毫不松懈。有一次,为了弄清香港产的一款汽水名字的英文发音,心急的李春霖直接打电话到生产工厂问个究竟,那股较真的劲头显露无遗。

李春霖的父亲是老一辈的印刷人,自定居香港后在葡萄牙人开设的外资印刷公司香港印字馆从事有关印刷生产的管理工作,耳濡目染之下,李春霖也对印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工作的公司做安全印刷很出名,印刷很多马券和巴士票。

1967年,20岁的李春霖从香港圣方济英文书院毕业,做了一段时间贸易方面的工作,但这也只是一份临时的工作,他真正的想法是等攒些钱后前往日本继续深造。“人往高处走,当时觉得还是继续读书好一些,所以想要出国学习。”1969年,李春霖如愿来到东京。

远离家乡家人,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李春霖也曾感到困扰、苦闷,然而一旦明确了目标,他绝不允许自己回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李春霖不但克服了语言障碍,慢慢融入身边的环境,刻苦修习工商管理课程,而且在此期间受聘于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接受严格的专业印刷技术培训。

上个世纪6 0年代末,日本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通道之中,作为日本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印刷公司,大日本印刷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其时也正当人才紧缺、大量培育年轻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由于年轻好学、聪明能干,李春霖在大日本印刷的安排下接受了“全科”培训,使得他有机会习得全套印刷技巧。除此之外,在与公司协调后,李春霖最终选择了专攻安全印刷,接触前沿印刷技术,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厚重的基础。

“享受每一次挑战”

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与日本年轻的同事们同吃同住相处融洽,每天对着各种印刷设备仔细琢磨,得到日本上司的赏识……更多的时候,大家几乎忘了身边这个小伙子来自完全不同的一个国家。在日本学习、受训与工作的经历让李春霖“得益良多”,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交到很多朋友,也开阔了眼界。他也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对着那些发黄的老照片,他能够马上说出站在身边那些同事的名字,然后淡淡地说一句,“他们对我都很好”。

香港创业

也许是性格使然,李春霖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事情是完全没可能做到的,只要肯尝试、愿意付出努力,“奇迹”常常发生。

那个时候,大日本印刷计划在香港筹建安全印刷工厂,扩展电脑报表业务(computer forms),有着出色工作表现和卓越才能的李春霖成为这个任务的不二人选。大日本印刷当时在香港并没有生产电脑报表的印刷设备,因此所有机器均需由李春霖亲自选购,核收后从日本运送到香港。

1 9 7 2年,李春霖离开日本回到香港,创建大日国际印刷公司安全印刷部,正式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旅程。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也仅仅是份工作,可在李春霖眼中,这份工作为他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从公司经营策划到招请员工,从机器安装维修到员工培训,李春霖都一丝不苟,亲历亲为,在日本受训期间的经历为他带来了很多启发,他亲自制定培训大纲、设计训练课程、培训新进员工,并且成功培养出香港第一批年轻的电脑报表印刷技术人员。

“当时工作很拼命的”,李春霖回忆道,“工厂里只有两台机器,24小时运转,工人是12小时工作制,我是厂长,12小时可不够,因为要交更”。为了掌握生产进度,维持生产秩序,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对于李春霖来说是家常便饭,繁忙的时候一头扎进工厂就是20小时,不仅如此,有时机器坏了,精通机械常识的李春霖就自己动手修理,等不及修理师傅来,“修理师傅还抱怨说赚不到钱,活都被我做了”。

钱就是这样拼命一点点赚出来的。由于在香港面临凸版摩亚印刷公司的激烈竞争,日本总公司最初预计要花上5年时间打进香港市场,换言之,公司高层已经做好了5年亏本经营的思想准备,但他们没有料到,在李春霖的带领下,香港工厂在开业的第一年就为公司创造了营业额3%的利润。工厂全体员工受到极大的鼓舞,李春霖也十分欣慰,而且得知日本方面有意扩大厂房,继续添置机器设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 9 7 4年,因日本公司高层人士的变更,关于香港工厂的所有发展计划全部告吹,与此同时,李春霖在日本的担保人及很多朋友都被调离,在这种突发情况之下,他毅然离开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商场如战场。昔日的竞争对手凸版摩亚公司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邀请李春霖加入,迫切希望这位曾经多次“交手”的人物能够转投旗下。凸版摩亚公司是日本凸版
印刷公司与美国摩亚公司在香港合作成立的安全印刷公司,曾经一度主宰着香港的电脑报表印刷市场,为了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平台上延续自己的印刷事业,李春霖便答应了凸版摩亚的盛情邀请。当时凸版摩亚还提供了先“带薪休假”一个月的优厚条件,可李春霖却偏偏是个闲不住的人,竟然回应说,“没关系,我这个人不休息的”。这一年,他27岁,也许在他看来这正是个必须勤奋的年纪。

重新出发

对于李春霖而言,进入凸版摩亚公司后,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环境,还包括工作性质——从技术性较强的生产管理岗位转换为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岗位。然而这种转换并没有变成李春霖重新出发的拦路虎,反而让个性开朗、热情、健谈的他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再加上精通印刷技术,善于从客户的需求及利益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李春霖甚得客户的欢迎与信赖,常有客户请他代劳设计新式表格或者就改进原有表格产品征询他的意见。

随着与越来越多的客户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李春霖的销售业绩得以在短时间内不断攀升,1975年,凸版摩亚公司遂升任他为培训主任,同时担负起推销新产品的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李春霖迅速转换角色,亲自制定培训课程,其中包括营销人员守则及推销技巧、产品常识及应用、新产品及未来市场发展动向等丰富内容,为凸版摩亚公司量身打造了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

为了扩大新产品的影响力,李春霖还想方设法开展市场活动,推广及销售银行密码封、支票、信用卡制卡设备、提存卡及信用卡使用单据等业务。由于当时这些新产品在香港还处于“襁褓时期”,并未普及流通使用,经李春霖及凸版摩亚营销队伍的努力,新产品逐渐赢得了一些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当然,这些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永远都是鲜为人知的承担和付出。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正是全世界受到石油危机影响经济衰退、百业萧条的年代,香港亦不例外,“这个时候做cold call(上门推销,主动与准客户接触)很辛苦,人们花钱都很谨慎”,李春霖感叹道,“你得知道怎么去碰钉子、找生意”。

在并不令人振奋的经济环境之下,如何“鼓励自己、时刻保持斗志”是营销人员的生死命门。据李春霖解释,有位培训专家曾经讲过cold call的成功率大概为2%,那么如果每天能见7个客户,按20天算一个月能约见140位客户,倘若能够坚持下去,一个月便可赢得2~3位客户,一年就能积累二三十位客户,是个颇为可观的数字。从这样的推理来看,营销工作并不如想像般辛苦,“但要知道,每天成功见到7个客户并不容易,直接被人赶出来、没说上几句话的可都不算数”。李春霖补充道。可想而知,即使天生就是个好推销员,也得禁得住风吹雨打,也得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毅力。

李春霖坦言,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历练,甚至养成了做cold call的习惯,直到现在仍鼓励自己时常做些有可能吃闭门羹的推销工作。在一些展览会上,他时常亲自去“敲门”,向人家介绍一些高科技印刷的产品,比如RFID产品,“我要敲开客户的‘门’可能是蛮困难的,但是通过介绍、体验等方式敲开那扇‘门’之后,客户就会着迷于我的产品了”。李春霖信心满满地说道。

“大儿子的小名叫酋长”

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无比干劲和杰出贡献也使得李春霖在凸版摩亚公司的职位节节高升,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的重任旋即交到手上,他经常穿梭于东南亚各地,培训代理商、营业及管理人员,助力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成绩斐然。

不久后,东京凸版摩亚总公司社长发现了公司内部这位年轻的人才,遂于1978年邀请他加入东京凸版摩亚总公司工作,并请他考虑全权代表公司进军中东,在科威特成立新的办事处。而公司内部能够担此重任的,可以说非李春霖莫属,因为这个职位不但要求具备良好的营销天赋与业绩,而且要求具备丰富的印刷知识和生产管理经验,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多年来的努力积累终于可以派上大用场。

尽管如此,父母亲还是发出了反对的声音,毕竟开发一片新的市场并不是一项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但他们心里清楚,这是个不甘平淡的孩子。留在中东做“开荒牛”的决定是李春霖在与凸版摩亚总公司社长同行考察中东市场后做出的,他身临其境,“感觉还不错”,索性再次接受新的挑战。

在被派往中东“开荒”之前,李春霖与相处多年的女朋友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之后他便带着美丽的新婚妻子赶赴中东开启另一番事业,他们聪明可爱的大儿子就在科威特出生,小名叫“酋长”。

李春霖经常在阿拉伯及波斯湾各地飞来飞去,业务扩展至整个中东地区市场,除了推广凸版摩亚公司的各类电脑报表产品外,他还兼顾其他贸易,帮助香港公司做出口业务,由此为公司带来不少额外利润,与此同时,他还对当地印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在提升当地整体印刷技术水平方面功不可没。

在此过程中,生性乐观、积极、待人诚恳的李春霖与很多中东地区的生意伙伴建立了宝贵的互信关系,“当时中东地区有很多人都是卖完东西就跑掉了,叫‘Hit and
Run’,我在那边时间不短,而且提供的是非常专业的服务,中东人觉得很可靠”。有一次接到科威特大学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的订单,上面清楚地写着数量、规格等要求,唯独没写价钱,李春霖不解地追问是否疏忽漏掉了,谁料对方平静地说了一句,“李先生,价钱你自己填上去吧”。

在中东开拓市场的三年半时间里,李春霖拿下不少大单子,为公司的大幅盈利贡献良多,“中东地区的电话薄给凸版在新加坡的工厂做,伊拉克的教科书原来是在意大利印的,后来我也打进去了……”。在打算离开科威特之前,李春霖特意安排了很多时间培养一位日籍的小伙子做接班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于他,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并拓展中东市场。后来还有一些中东的朋友甚至开出了丰厚的条件希望李春霖留下来自立门户进一步加深合作,都被他婉拒了。

1 9 8 2年初,李春霖携妻儿赴美考察印刷技术,并在美国分公司的帮助下发展新产品及业务,这一年,他的小儿子也在全家人的期盼中来到了人世。1982年底,回到日本东京凸版摩亚总公司工作的李春霖深刻地感受到了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但此时,他也更加明白,这里并不是那个他希望留下来成就更大作为的地方。

虽然日本的高科技事业较其他国家先进许多,李春霖却始终想要回到华人区贡献自己的才智,为同胞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要求回香港工作,期间,他还婉拒了公司高层要求加入日本国籍的邀请。后来凸版摩亚公司鉴于台湾正急缺李春霖这样的人才,便决定派他去台湾建立并掌管中台电脑报表工厂。

如此,走过而立之年的李春霖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李春霖在台湾的事业开拓历程,“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对于经验丰富的他来说,如何让工厂按照规划的方向前进似乎并不困难。然而,这里仍旧不是终点。1984年的一天,李春霖在高尔夫球场上接到了凸版摩亚总公司的紧急电话,他被调派回香港主理亏本已久、濒临破产的信用卡工厂。

李春霖就像个魔术师,他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化腐朽为神奇”。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香港信用卡工厂不但起死回生,而且扭亏为盈,这也许和他所推崇的3D视野及哲学密切相关吧,一旦确定目标,便尽全力将所有困难克服,坚毅不屈、灵活求变、追求卓越。

“3D不是平面的,而是有角度的、有深度的”,这也是李春霖总结多年的心路历程后悟出的道理。

在此之后,为了抓住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香港信用卡工厂开始向内地推广信用卡、银行卡业务,并很快以一流的质量、服务赢得了众多客户,凭借薄利多销占据了内地主要市场份额。中国银行的第一张长城卡是李春霖设计承制的,中国工商银行的第一张牡丹卡也是出自李春霖的工厂,在将信用卡、银行卡业务介绍到内地,并推进其设计制造标准化,以提升银行工作效率及数据准确性方面,李春霖无疑是先行者,他还根据内地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一台POS机+一个人=一台
ATM”的观点,因为当时ATM的进口价格非常昂贵,而国家外汇储备又并不充沛,大力推广POS机的应用当为明智之举。

1 9 9 3年,国家正式启动了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起步工程之一的“金卡工程”,即从电子货币工程起步,计划用10多年的时间,在城市3亿人口中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实现支付手段的革命性变化,从而跨入电子货币时代,并逐步将信用卡发展成为个人与社会的全面信息凭证。在这一浩大的工程当中,李春霖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届金卡工程展览会上,身为总经理的李春霖亲自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汇报了香港信用卡工厂在金卡工程中的成果。

1 9 9 5年,离开凸版摩亚公司的李春霖创建太平洋企业(香港)有限公司,揭开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他强调公司仍是“以印刷为基础”结合计算机科技进行多维创新,不论是做电脑报表、各类卡片,还是开发推广RFID产品,始终没有离开“印刷”这条主线。

的确, 李春霖从未远离印刷行业,忘我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印刷事业中去,兢兢业业几十年, 不仅如此, 他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大量行业活动。1 9 8 4年,李春霖回到香港后便加入了刚刚创立不久的香港印艺学会,起初学会会员寥寥无几,开展活动十分困难,但他坚持抽出业余时间,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印刷人共同参与这项对印刷业发展有益的工作。1990年,李春霖当选为香港印艺学会主席,任职期间,他积极主持开展与内地及台湾、东南亚等地同业的合作交流,他还参与组织各项学术研讨会及教育课程,协力改进学会刊物,并为在高等学府设立印刷学位奔走呼吁。在破冰台湾、促成两岸四地印刷业同仁加深交流方面,李春霖功不可没。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建之初,他更是身先士卒,先后捐助港币十余万元,并为博物馆筹款之事专程往来于北京、台湾、香港、新加坡,还利用各种机会在海外大力宣传倡导兴建中国印刷博物馆。他热心于国内印刷教育事业,捐款资助广东省印协教育团体,助力印刷技术人才的培养。2 0 0 2 年, 遵照父亲遗愿,李春霖以自己及家人名义捐款100万港元,在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设立印刷技术教育基金,现已在沈阳成立辽宁省新闻出版学校伟民印刷分校,培育印刷技术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李春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1984年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1万美元,1975年与一群诗歌团员为香港圣母医院筹款2万多元,与此同时他和夫人唐艳婵女士还为香港社会福利部门定期捐资,助养孤儿,其义举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赞扬。

现如今,李春霖更愿意常常与年轻人接触,分享人生哲理、工作经验,他还亲自参与大力筹办香港与上海学生一年一度的IT夏令营。在他看来,“人出生时没带来什么,离去时也不能带走什么,但努力地奋斗,丰满的人生可以变成美好的回忆”。“人生六十才开始”,李春霖坚信,自己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留下实迹,带走回忆。李春霖,这位香港印刷人的精彩经历如同一本厚重的大书,这本书,读了又读,由厚变薄,由薄变厚,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李春霖(John Lee)简历

·太平洋企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香港印艺学会名誉主席

· 香港印制大奖第一届至第二十一届筹备委员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教育基金总监

·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

·香港计算机学会社会事务委员

·香港扶康会永久会员、服务推广及公共关系委员会主席、国内外交流委员

·香港日本文化协会委员、协会语言学校校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