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与印与艺分不开

资料来源:《印艺》2011年第1期 总第325期 作者:翟咏儿 更新日期:2011-03-09

陈培基表示多年来于印艺获益良多。

访问前对新任主席陈培基认识不多,只知道印前和印刷的工作他都有涉足,如此而已。陈培基于80年代以设计师的身份加入印艺成为联系会员,当过执委、常委,不经不觉已经二十多年。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现已是印刷厂、设计公司、影楼的老板,百忙之中还担当起印艺的主席,带领印艺走过这个风高浪急、印刷业竞争非常激烈、又要面对数码印刷和电子出版冲击的非常年代。

陈培基的水底摄影作品

陈培基一生与印艺──印刷和艺术──分不开。小时候喜欢绘画、长大后爱上设计和摄影,之后再转投印刷界,陈培基的学业和事业都离不开印艺。会考时在没有修读美术的情况下报考,获得B级成绩;中二时对摄影产生浓厚兴趣,亲自到同文街、鸭寮街买原料调制显影液、定影液。中学毕业工作后到理工念设计、再进修摄影,如此如此,都证明了他热爱色彩艺术,亦证明了一个的道理:人若能依兴趣发展事业,必会有一番作为。

陈培基自中二时已爱上摄影

专业发展历程

访问甫开始,陈培基即娓娓道来他的事业发展历程,「我不是以印刷人的身份入行,念完中学后我到理工修读设计课程,获广告公司聘用,由低做起,一边做设计工作,一边继续读夜校。入行时我当正稿室助理员,慢慢晋升为设计师。那时我在广告公司工作,意念大都以图像表达,想到的设计要交给摄影师拍相片,摄影师很多时都以他们自己的想法拍照。我的意念往往跟拍出来的有所不同,令我常有一种遗憾的感觉,决定在理工多读两年高级摄影。毕业后我与同学在湾仔开影楼,生意极好。不久旧公司遇上问题找我帮忙,答应前我已说明问题解决后必须离开,九个月后完成所托,我依约请辞,但旧上司多番挽留,最终公司与我合组公司。」

每逢长假期,陈培基都与家人到国外自驾游。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印刷业非常蓬勃,却有两个主要问题:水平参差及交货期延误。所以,94年我成立印刷公司支持自己的印刷工作,第一间印刷厂在香港以三个月的时间筹备。当时的设计公司在工业大厦内,要添置印刷设备比较简单,只需物色行内熟悉人士帮忙,再加上一部二手印刷机已可开始工作。当时我只有一部双色四开机,印单张、小册子,大型的订单则外发给行家。后来因为有客人生产工业产品,我逐渐接到印刷包装盒的订单,有了支持才投资大型印刷机,开展包装印刷的业务,并于03年开设肇庆的印刷分公司。现在我有几家公司,业务都不同,有设计、摄影、印刷,每一项都有专人跟进,我只负责营运和管理。」

肇庆的印刷厂

于此,笔者很好奇,为甚么陈培基会舍近图远,不选深圳或东莞一带,而于肇庆设厂?陈培基解释道,「02-03年我做了个简单分析,当时预计的问题如今逐步浮现,例如租金、工资和其它成本不断上升,而且东莞有很地方已不肯卖地。我从事的是包装印刷,用的都是大型机械,若不能拥有自己的厂房,将无法减低长远的经营成本。于是我唯有在政策、土地上都有优惠的肇庆设厂;而且肇庆市的工人多是本地居民,相较东莞以外省劳工为主的情况,我们的工人比较稳定,没有遇过春节过后工人大量流失没回来工作的问题。

与印艺的渊源

因为印刷,陈培基与印艺结下不解之缘,「开始时我只是一名联系会员,渐渐多了参加印艺的活动,当年的主席吴竞辉觉得我热心,提议我当执委。然而,基于我不是全权会员,按规定当不了执委。在新一届我得到众多执委的提名后,才从联系会员转为全权会员。」

到纽西兰的农场实习和体验

「80年代时我已接触学会,在讲座、交流、参观之中获益良多,亦认识了很多执委和会员,大家很单纯地研究印刷技术和增进印刷方面的知识,彼此都很投契,令我觉得印艺是个很友好、很有理想和热情的团体。所以,当吴竞辉于三年后邀请我时,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所回馈,并加入成为正式的执行委员,那时应是2003年,叶伟慈当主席的一届。

农场主人一家与陈培基

「我希望印艺能继续为业界发光发亮,作出更多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会员及业界的朋友多加提点,协助印艺持续发展,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印艺始终要跟着时代走,现时的趋势,是传统印刷虽占有固定市场,新兴的亦有一定的份量及发展机会,所以,未来印艺可以打破本来固守的传统印刷范围,并进一步扩大至整个印艺行业。我们一直强调,印艺服务设计、印前、出版或与印刷有关的行业,但现在的会员多来自印刷界。我很希望未来,无论是哪一个范围的印艺行业,都有多点机会参与印艺,使印艺的发展与时并进。」

对印艺及业界的展望

被问及对印艺行业的看法,陈培基乐观地说,「我对此很有信心。这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行业,有长远悠久的发展历史,不会在短期内被取替,只是形式会改变。某些范畴可能会式微,同时会有另一些新的范畴出现和兴起。就算是e – b o o k 、e-communication,也是印艺服务的范围。市面上有很多产品除传统的印刷版本外,亦备有电子版本,或在传统版本内加入电子版本的工序或元素。

与儿子在大阪的主题乐园游玩

「目前电子版本在大众眼中也许还没有真正价值,甚至视其为免费的信息,然而我相信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变,大众接受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尽管传统印刷最终会式微,过程却是漫长而渐进的,市场需求亦会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虽然书刊印刷式微的速度可能比较快,邮购的盛行却也会影响包装印刷。互联网令顾客可以不看货品的包装而购物,人们会越来越接受网上购物,加上购物保障,为何仍需要一个印刷精美的包装盒来吸引消费者呢?

父女俩的样子非常相像

陈培基于月刊324期的《印艺人语》中,引述谭伟豪博士于香港印制大奖颁奖典礼的致辞,说,「时代进步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出路」。笔者遂问陈培基,印刷业应当如何创新?他说,「这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创新』两个字本身已经解释了这并不是固有或经常见到的,那甚至可以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改变。各重大方面都可以创新,可以是一种建基于旧事物的改进,也可以是凭空出现的创新,没有特定的方程式和固有形态。」

后记

笔者在访问前,没想到陈培基最喜欢的艺术家,竟是米高安哲罗(Michelangelo)。米高安哲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一名重要雕塑家和画家,笔者对其所知不多,只晓得他是大卫像的作者。印艺界中醉心艺术和色彩的人不少,说会欣赏雕塑的,毕竟不多。我问陈培基最钟情的摄影师是谁,他说有很多,包括作品以人文为主题的Henry Cartier Bresson,和以时装为主题的Richard Avedon。两位摄影师的作品均以黑白照为主。

摄于意大利

虽然上述的都是西方艺术家,陈培基并没有特别偏好东方或西方的艺术。他欣赏中国书法,说,「我最喜欢的是行书、草书,最欣赏的书法家是宋朝的赵孟俯」;亦言,「我喜欢香港艺术家亦中亦西的作品。中西方的画各有优点,各有各好看的地方、有趣的地方。」

与在雪山顶认识的日本年青人在滑下山前合照

陈培基的家附近有农田,上图是他亲自栽种的红萝卜。

周末时到海边溜狗

本站服务
  • 资讯
  • 辞典
  • 期刊
  • 公司
  • 合作伙伴

    印刷问答

    人物专访

    问答搜索

    推荐展会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