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从Seybold研讨会谢幕谈起

资料来源:《印刷工业》2007年第4期 作者:姚海根 更新日期:2008-05-28

享誉印刷出版行业的Seybold Report杂志创办于1971年,十年后的1981年开始举办Seybold研讨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在旧金山和波士顿定期举行,研讨会与杂志相互呼应,推波助澜,专业评论客观公正。2005年9月,在国际印刷业界产生深远影响的Seybold研讨会因与会者和支持者寥寥无几而拉下了帷幕,据说由Adobe主办的Momentum in Print(印刷动力)研讨会可能与风行了十多年的Seybold研讨会类似。
有分析人士认为,Seybold Report杂志之所以办得很成功,是由于它的创办人Jonathan Seybold能掌握主流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扮演向导的角色,成为印前技术发展的风向标。20世纪90年代时Seybold研讨会达到鼎盛时期,杂志出售给技术出版机构Ziff-Davis并进而由Softbank和MediaLive接收后,逐步走下坡路。
盛极一时的Seybold研讨会的谢幕是否意味着印前技术的发展走到了尽头?如果不是,那么印前技术的发展道路还能走多远?作者将对此谈一些个人看法。世界上本没有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因而只能就目前情况实事求是地讨论。

一、美好的回忆

Seybold Report杂志及其研讨会之所以受到业界的密切关注,其实不能离开20年左右的数字印前技术诞生和繁荣,正是快速的技术进步才给人们如此之多的美好回忆。
现在还不是出印前技术发展编年史的时间,但简要地回顾数字印前技术曾经走过的发展历程却很必要。圈内人士普遍认为,现代数字印前技术开始于桌面出版系统或桌面印前系统的推出,也是号称3A(Adobe、Apple和Aldus)的三家公司引发印前革命的主要标志,核心技术和关键是PostScript语言。
在字体技术方面,由于PostScript语言的推出而导致Type 1曲线字体技术出现,后来微软和苹果公司合力倡导TrueType字体技术,使普通计算机用户也能享受高技术的发展成果;为了响应Unicode字符编码标准,Adobe与微软联手推出OpenType字体,兼容于Type 1和TrueType两种字形轮廓描述方法,提供丰富的语言支持和排字控制。
操作系统似乎与印前无关,但需知早期桌面出版系统都是基于MacOS的,Windows因缺乏系统级支持而只能由应用软件采取打补丁的方法免为其难地做简单的印前处理,更新到Windows 95后才真正有条件参与印前作业,最重要的事件是系统级色彩管理支持。
在硬件方面,电分机的扫描头和网点发生器各自独立出来、形成滚筒扫描仪和激光照排机,为现代印前技术奠定了硬件基础;平板扫描仪的出现使原稿输入成为大众化的操作,数字照相机正在或已经成为数字图像的主要来源之一;CTP技术的出现使制版技术经历了又一次革命,与此同时也诞生了直接成像胶印(即通常所说的无水胶印)机。
应用软件是数字印前技术的有效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根本无法想像个人计算机能处理数字图像,尤其不能与印刷挂起钩来,但后来逐步变成现实,从多种软件分庭抗礼到Photoshop的一统天下;字处理软件只能做简单的文字输入和排版,发展到满足印刷要求的软件只用了很少的时间;早期激光照排机的输出规格较小,分色片输出后仍然需手工拼版,但电子拼大版软件出现后这种问题已不复存在。
色彩管理和数字打样是一对孪生兄弟,软件与硬件配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其中屏幕色度计、分光密度计和数字打样设备(打印机)构成硬件支持,与基于ICC标准的色彩管理软件配合,使专业人士多年的色彩管理需求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RIP是数字印前系统的核心,性质上属专用软件。离开高效率RIP的支持,记录速度再快、精度再高的输出设备也无济于事。我们要感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使RIP从初期的完全硬件型逐步过渡到软硬结合型,并进而发展到现在的完全软件RIP。无论是激光照排机输出、直接制版机输出、数字印刷,还是数字打样,都离不开RIP。
工作流程是近几年印刷业的主流技术,借鉴于机械和汽车等加工行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概念,JDF标准的制定使流程技术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有效的工作流程应得到有效的数据交换技术支持,早期印刷流程大多采用PS或EPS文档格式,后来发展到PDF。然而,标准PDF的多用途设计目标导致很难将它用作印刷流程的数据交换载体,发展到PDF/X后数据交换标准才得到真正解决。

二、印前的主要任务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不少印前部门从印刷厂独立出来,成立专业印前服务公司,曾经盛极一时。今天,服务于印刷厂的印前部门日子或许还过得去,但专业印前公司还保留多少家?专业印前公司的衰退(请注意不是印前技术的衰退)固然是恶性价格竞争的结果,但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化或许起着更大的作用。
今天的印前公司或印刷厂的印前部门应该或正在做什么?回答这一问题没有想像的那样简单。服务是印前公司的宗旨,分色片或CTP印版以及打样稿应视为服务的最终物质形态和服务目标的归宿,因而肯定不是服务的全部。印前公司的服务项目不仅要体现很高的专业水平,更应该体现在整个工作流程中。
归纳起来,印前公司的服务内容可划分为商业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方面,分别对应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印前公司都意识到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十分重视与客户的沟通,比如了解客户的印刷需求、产品用途、印刷机规格、颜色喜好和质量指标等,必要时还得提供设计服务。
印前制作的大众化值得欢迎,但许多设计人员往往对后端印刷工艺了解不够,为此需安排专人帮助客户核对版式文件或其他类似文件后作完稿处理,包括版式检查,分色结果核对或重新分色,按印刷工艺、材料和设备精度作补漏白(陷印)处理,仔细检查页面对象(主要是高分辨率图像)与外部文件的连接关系,帮助客户校正色彩和核对专色,核对字体的有效性等。如果客户只提供排版文件,则必须按客户的装订要求和印刷机规格执行拼大版操作。色彩管理和数字打样也是客户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采用数字打样或传统打样应该由用户决定,为此有必要征求客户意见,提出打样流程的建议。只要完稿处理正确、合理,且配备了高性能超群的RIP,就可以按客户要求的精度输出了。

三、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上面提到的印前公司主要任务是否需要延续下去,更确切地说是能否继续下去,与技术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至少应该考虑设备和系统开发商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正在努力发展的方向,因而回答上述问题前有必要先了解技术的进展程度。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主流可归纳成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印刷,虽然两者都有“数字”两字,但含义却有所区别。印刷数字化指现有模拟生产设备、工艺和生产资源的整合,形成计算机集成印刷系统,包括生产要素和管理功能的横向和纵向集成,以计算机为生产系统的控制中心,目前已经有成熟的系统控制产品,行业称之为数字工作流程控制。印刷数字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尽管设备和技术是模拟的,但借助于工作流程软件统一在“数字”的大旗下。
数字印刷的主要特点是生产流程的全数字化,数字印刷机从能力和系统构成上看属多功能设备,整合了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印刷工艺,通常由数字前端系统、数字印刷机本体和印后加工设施组成,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均可由计算机控制。数字前端系统包括几乎所有的印前功能,例如图文输入和编辑、拼大版、栅格化处理和加网等。数字印刷机本体是成像、输墨和转印功能高度一体化的设备,彩色数字印刷机通常带有各具特色的色彩管理系统或控制功能。不少数字印刷机具备印后加工功能,例如折页、分帖和装订。
数字印前系统是硬件和软件的集成,两者都在发展,不可能停止下来。如同其他行业经历的变化那样,新一代的设备必然替代老一代设备,比如激光照排机面世以后没有太长的时间就为直接制版机取代,谁能说得清今天的直接制版机还可以维持多久;滚筒扫描仪的市场份额迅速降低,平板扫描仪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数字照相迅速崛起,有望成为数字图像的主要获取途径和来源。
软件技术的发展比硬件更快。软件开发商的全部努力归结为设计方便好用、尽可能降低操作要求但性价比又很高的产品,以吸引更多的人购买。例如,推出PDF文档格式是为了减少输出错误,使输出流程更为顺畅;色彩管理系统的开发目标在于解决计算机屏幕显示与印刷颜色的一致性问题,降低对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只要借助于高度人性化的操作界面生成ICC文件,分色就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专利”技术;图形和排版软件的自动补漏白技术全部在后台进行,只需少量的手工干预;现今的大多数印前应用软件都内置了预飞检查功能,原本需要专业知识才能完成的文件检查变得高度自动化。

四、印前技术的归宿

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但可能转换其形态,正如蒸汽机车为电力机车取代、电力机车后又出现磁悬浮技术那样。印前技术始于胶泥活字排版,继而先后得益于摄影技术和电子技术而逐步“进化”到照相制版和电分制版。计算机是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现代印前技术则是计算机高度发展的应用。
就具体的某项技术而言,必然会走到其尽头,比如照相制版几乎绝迹,激光照排分色输出已经逐步走出市场,这种趋势无法阻挡。热衷于某种技术的人们肯定会失望,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永远不需要更新和变革的技术。
印前技术的发展必然寻找新的方向,因而也不断地变换形式。今天的印前技术除自身的不断进步外,也正在或即将影响到其他工艺,其中对印刷的影响最大。数字工作流程是现代印前技术发展的必然归宿之一,它追求系统效率的最大化和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将彻底改变传统印刷的线性生产模式,逐步进入非线性生产模式,例如并行处理、重叠处理和迭代处理等。如果说十年前工作流程是成像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则现在已到了收获的季节,商业数字工作流程软件不断推出与更新。
数字印刷和百花齐放的数字成像技术是印前技术发展的另一侧面,至少是印前技术推动的结果。如果没有数字印前技术,则市场和需求仍停留在原地,无法分解出按需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等新的市场;数字印前技术解决了页面描述、解释和高速输出问题,而高性能的RIP正是高产能数字印刷系统开发的前提。数字印刷这一概念作为专业名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始于1981年,而那正是数字印前技术开始收获的季节,两者在时间上的一致绝非偶然。因此,可以说数字印刷是印前技术形态转换的结果。
实际上,无论是硬件发展还是软件发展,追求的根本目标就是自动化,而自动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则导致手工作业方式的淘汰和新生产模式的建立。专业印前公司的生存时间到底有多久?能否继续存在下去?答案是肯定的,某些原先看起来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内容必然会淘汰出局,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但新的任务也会不断地出现,市场机会总是有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如果真的到了印前公司无事可做的地步,则新一代的技术必然已经出现,因而主要问题还在于角色转换和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