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包装业面临战略重组历史机遇

资料来源:《印刷工业》2007年第4期 作者:孟祥钊 更新日期:2008-06-17

中国的包装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期,根据包装行业统计资料,从1980年到2006年,中国包装工业总产值从72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增长41.7倍,平均增长速度为16.7%,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积极后果是总量增大,质量提高,满足了市场上各行各业对“包装”的需求。不足的是利益驱动下带来了重复引进、无序竞争的恶果,使全行业经济效益下降。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看,发达国家包装工业的增长速度也只是略高于各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大概是1~2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包装工业增长速度降了下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例如,从1998年到200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就只接近10 %。应该看到,我国人均包装消费额仅分别为美、日两国的4%和2%,发展空间还很大。有研究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要求包装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0.0219亿元。因此,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包装工业还将以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的态势稳定地增长,这给予了我国包装业一个“调整、重组、提高”的发展机遇和操作的市场空间。

一、包装业战略重组的必要性

中国过去几十年包装业的发展属于粗放型的,没有考虑到一些资源合理利用,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同时,没有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当落后。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包装行业中积累多年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包装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经济效益差。
由于进入门槛低,包装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包装企业2万家左右,而规模以下企业达10多万家。一些包装制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引发了市场的恶性竞争。比如,铝制易拉罐,在1997年时,全国共有生产线26条,总生产能力达120亿只,但市场需求量仅70亿只左右,约占生产能力的64%,供求严重失衡。以至每只罐的价格从一元一角多降到六角三分钱。大大低于盈亏线。目前,尽管全国22家主要的制罐企业已经关闭了6家,原有的26条生产线停了8条,年生产能力也从120亿只降至97亿只,但供大于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其次,包装行业管理和科技人才缺乏,技术进步速度缓慢。
中国包装业从业员工已达到320万人,但其中科技人员仅占2%,远低于其它行业的平均水平。包装企业小,待遇低,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经济效益差异致大多数企业没有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水平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以包装机械行业为例。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产品开发、性能、质量、可靠性和服务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包装机械的技术水平从整体看比先进国家落后二十年。在新品开发上,我国的包装机械还停留在测试仿制阶段,自行开发能力弱,缺少科研生产中试基地,科技经费仅占销售额的1%,而发达国家的高达8%到10%。
再次,我国包装工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原有经济基础的差距和“改革开放”由沿海到内地的时间和空间梯度递减效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包装工业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以塑料包装材料生产为例,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上海等五省市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其中BOPP薄膜,华南、华东地区占全国总产量的70%,中、西部不到14%。越是技术难度高,设备投资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包装商品,中西部就越少。因此,不平衡不仅是产量的不平衡,还是产品质的不平衡,甚至是整个包装业经营环境,市场空间的不平衡。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也同样失衡。如大企业少,小企业多;中低档包装制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档的、环保型的包装制品却要进口;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用工量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人才稀缺等。诸多的不平衡使得生产资源重新配置势在必行。
最后,包装行业管理亟待加强和规范。
随着我国进入WTO,技术壁垒日益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提高包装技术标准正是他们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国内包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不仅使企业吃尽苦头,而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包装行业是国内外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国有经济”局部有序退出不等于放弃宏观管理。目前市场治理的急招之一就是要加强行业的宏观调控,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包装企业(特别是相当多的国有包装企业)面临的压力增大,预计将会持续不断地有较大批量的包装企业破产。这不仅是银行的灾难——停、破产企业的贷款将变成新的大面积的呆坏账,同时,也将导致大量工人的下岗、失业和社会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到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本无法形成与国际包装行业竞争的实力,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包装行业低水平、无序、恶性竞争局面,提升包装行业总体竞争实力,并将包装行业纳入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只有通过积极、大胆的实践,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包装行业重组之路。

二、包装业战略重组的内外条件

目前,从包装行业的整个发展态势看,它已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阶段,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条件都能够支持包装企业的并购重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强调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要推动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整个政治经济环境对包装行业重组十分有利。
从包装行业内部看,也已经具备行业重组的有利条件。包装行业内企业对于进行重组的愿望强烈。处于恶性竞争“厮杀”中的很多企业,已经筋疲力尽。处于长期亏损、濒临破产境地的一些包装企业渴望能依靠资产重组的手段突出重围,摆脱困境。企业的重组已到了矛盾不能后推的地步,行业进行重组的时机已经成熟,可谓“天时”已备。
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有遍及全行业的组织系统,新当选的第六届协会领导。具有纺织行业和中小煤炭行业重组的丰富经验,对指导和推进包装行业的重组工作,正采取积极行动。中国包装总公司作为包装行业龙头企业,有多年从事行业管理的经验,在包装行业内,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地位。近二三年来,在新班子领导下,一手抓发展一手卸包袱,培养出一支能胜任相应工作的骨干队伍。

三、中国包装行业重组的基本思路

包装行业作为竞争性强的制造和服务业,虽然十分重要,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但行业内企业十分分散,恶性竞争严重,缺乏特大型国有企业。本行业国有经济应该整合优势,而非国有经济应该放开发展。包装行业内过去积累了大量分散的国有资产,目前流失严重,急待统一整合。行业重组的核心工作,就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搞好国有资产并购重组。
(一)重组方针:行业重组应采取“分层组合,退低进高,集中力量,加强重点”的方针,在中央一级以中国包装总公司等少数大型企业为龙头。组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旗舰”或企业集团,通过吸收国内外资金参股,并购优质资产,对下属子公司或企业实施以股权、董事、财务为纽带的资本控制,在行业内充当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实体企业之间的管理层次。各省市的地方包装企业,大多数规模小,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国有经济应该果断而有序地退出;少数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包装企业,也应该集聚本地优质资产,吸收外资和民资,组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骨干企业集团。总之,通过分类整合和有效集中,激活国有资产的存量,做大做强国有控股或参股的包装企业,在全行业形成相对垄断又有序竞争的格局,为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打下基础。
(二)重组的目标:组建企业集团并非行业重组的终极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集团必须能聚集本行业最好的人才,开发最先进的技术。为此,首先要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以“按需分配”为主,各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并存的激励机制。逐步形式一个能够提升生产要素,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机制。
(三)重组的动力:行业整合的最终驱动力是资本,产业资本是基础,金融资本是必要条件。无论是国有资本,或是民营资本,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最大化和股权最大化,行业重组不是国有经济的简单退出,而是表达它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新的追求。国内大多数龙头企业的发展史,演绎的是产业资本借助于金融资本发展壮大的故事。中国包装总公司以现有的产业资本为基础,如果能借助于国家银行和国资委授信处理包装行业的存量国有资产,再吸收民资和外资参股,通过整合扩张,滚动发展,争取在三五年之间,资产规模达到50多亿元,国有资产年年保值增值,利润等综合效益指标进入行业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包装行业“旗舰”。

四、中国包装行业重组的运作原则

(一)企业组织集团化:集团化是保护并激活国有资产的重要途径。面对包装行业国有资产分散流失的严重状况(例如中国包装总公司企业资产总量由历史最高约68亿元,降至33亿元,折损超过总量的一半),解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行业价值链。让其裂变成研发、生产、营销、服务、资本运作等细分的环节,然后凭借产业资本的实力,借助于金融资本的配合,从两个方面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或是从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环节(如资本运作)人手,整合行业资源,成为行业领头羊,或是致力于打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形成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包装行业正是市场容量大,企业资产分散度也大的行业,因此采取分类整合,有效集中的办法。通过企业并购,在中央一级组织旗舰式企业集团,为中国包装业发展起领航作用。中国包装总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突出包装主业,全力打造以一个中心、两个支柱为主体的包装行业旗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公司规划以高新技术研发为中心,以高位服务和精品示范产业为支柱,构建若干个主业突出、技术先进、产品结构合理、极具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包装行业也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呈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格局。在包装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82年的61.1%下降到1997年的26.8%,2006年已经降到20%以下。而其它经济类型的包装企业,逐步成为包装行业的主力军。近年来,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兼并收购的范围正从中小企业扩展到大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扩展到公益性领域。民营资本将成为国有资本退出中小型包装企业时,对其进行并购的投资主体。部分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产品档次较高,设备和技术水平较好,具备现代企业制度下投资和管理理念,拥有比较雄厚的资本实力,它们将成为组建包装骨干企业集团的重要投资主体。少数跨国公司和国外包装业巨头也对中国包装市场跃跃欲试,打造国内民装行业旗舰,要注意吸引他们参与。在包装行业重组中,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三)经营运作市场化:目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起草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已提交国务院审批。据悉,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的市场运行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因此,要抓住目前国有经济调整改革的重要机遇,用好、用活国家规范资本市场、促进资源资本化、集聚化和辐射化的政策,使包装企业并购重组完全按照市场化动作。
市场总是存在风险,资本市场更是如此。因此,在包装行业重组中,有必要构造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实体企业之间的中间层次,突出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资本经营职能,使其能超越对国有企业实体的管理。主要通过产权纽带,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的调整、重组及整合,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资本功能,实际进行资本的市场化操作。
中国包装总公司无论在行业影响、管理经验、人才队伍上,或是在企业规模、资本实力上,都具备承担本行业国有资产经营的能力,是这次包装行业重组中应该率先打造的旗舰。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中国包装总公司也必须重新塑造自己,尤其要注意克服多年行业行政管理遗留下来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市场无父子,无论企业大小,无论姓公姓私都是平等竞争的伙伴。
(四)行业管理规范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是包装行业战略重组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有遍及全国,连接亚包联、世包联的组织体系,有20多年行业协会的工作经验,在进行行业统计,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包装法规建设,加快与国际包装标准接轨的进程;参与或组织有关贸易争议的谈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利用信息优势和交流渠道,帮助包装企业走出国门;宣传行业重组和企业并购经验,推动和指导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就。在当前行业战略重组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支持、导向、服务工作,推动建立行业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整合、自我发展的机制,通过行业发展规划、包装法规、产业政策、生产许可、质量监督、标准检测、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导向和调控,规范企业的行为,推动行业重组快速而有序地进行。

结论

中国包装业正面临一个战略重组的历史机遇,本文针对这点阐述了战略重组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基本思路和运行原则。为包装业的战略重组的实现做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为中国包装业的发展给予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