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三地书柬:中文字非繁化的利与弊

资料来源:印艺288期/2007年12月 作者:余鸿建 更新日期:2008-12-15

茂丰兄、政雄兄:
小弟提出这样的一个题目,是因为读报得悉内地一位学者陈章太教授,评论联合国拟取消繁体字的讯息,以讹传讹颇引起全世界的学者和政界人士的关注。虽然后来陈教授已澄清引用了错误的消息来源,但是已有人在互联网上发起签名反对行动。
我们三人毕生从事印刷事业,对中文文字的演变,自然比其它行业的业者更表关注,就像这篇书柬同时在上海、台湾和香港出版,上海的《印刷杂志》以简体字刊印,台湾的《印刷人》和香港《印艺月刊》以繁体字发表,一直以来合作愉快,也各适其式相安无事,这篇书柬也无意挑起繁简争论。
中文汉字源远流长,由史前时期的洞穴壁画至结绳记事,相传史前仓颉造字,大概是由绘画图画纪事演变为古象形文字、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后金属器皿上的金文、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小篆定为法定文字、汉唐相继发展了隶书和楷书、宋代刻版盛行发展了刻版字体「宋体字」,字体的发展变化也到了成熟阶段,但是历代书法家的留世书写字体以篆、隶、楷、草为主,尤其是楷书和草书最受书法家和画家欢迎。
吴东平教授的《汉字的故事》选取了近三百个中文字,有趣生动的说明字源出处及其演变历程,可见古时社会不太复杂,用字量不需太多便可应付记事和通信的需要。大多象形文字看字识义,及后社会日趋复杂,象形字已不足应付,便逐渐加入了会意字和复合字。吴教授引伸一个例子,可见中文字的丰富内涵和衍生意义,他以「斤」字说明,在甲骨文「斤」是伐木用斧头的象形字,所以原字的意义是「斧」,并引用《说文解字》:「斧则谓之斤」,而《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已经将「斧斤」两字并用。第一个「斧」字是「持斧」,第二个「斤」字变成了动词「砍伐」。为甚么后来「斤」字又变成了重量单位呢?那是因为斧斤意义相同,人们借用了「斤」字为重量单位,与「斧」字逐渐脱离关系,变成了另外的度量衡单位。由这一个例子说明,中文字是经过数千年不断演变衍生而成熟通用的汉字文化体系。
吴教授的作品全书以简体字再加入繁体字排版印刷,这种繁简兼排并在文中加入了象形、金文及篆字的文字论著,在我们内行人眼中看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排版软件已可将繁简字互换,但很多时互换之后仍有很多排印错别字,需要小心校对改正,在字库不能辨认的甲骨文、金文和篆字更是困难,必须以图形代字。小弟的意见是全书若以繁体字排版,所面对的困难可能大幅减少。假设是采用铅字检排方法,必须繁体、简体两套铅字混合检排,甲骨文等古字仍须手雕字补入,排版员所面对的技术困难可想而知。若是计算机排版可能较易处理,但是打印字稿时计算机辨别繁简字体仍必错漏百出。
中国历代收录汉字多达四万多个,常用字不过六千,事实上很多汉字是一字多义或是两字同义及多字同义,一般铅字的繁体字盘字数不过八千,相信简体字字数会少得多。中国人使用汉字写作,数千常用字便足够应用,一般罕用字除文学研究及考古文物外是很少应用,一般人未必识写识读及明白其意义。
有些汉字笔划繁多,无论书写或印刷都很不方便,像「台湾」这两个正字便超过三十笔划,就算本土台湾人也以简体「台」字代替了繁体「台」字。看古人的书法作品,便可见很多省笔字,大概是简体字的前身,艺术家的美学修养,都嫌笔划太多的字较难装饰,更不利于行草书法。由此可知自古以来,文人学者及艺术家都不排斥简体字的应用。以印刷字体来说,传统的繁体字库也存有若干简体字,例如:盆—盘、药–药、腊–腊、虫—虫等。小弟念小学及中学时的中文老师,大多自内地于1949年前后移居香港,非常坚持学生写正字,读正音,他们的国学修养比现今师范毕业的老师好得多。在他们的严厉督导下,小弟在学时从来不敢写减笔字,后来国务院于1964年批准《汉字简化方案》,小弟已经毕业离校。中港两地文化当年并不融合,亦没有诱因需要多了解简体字的应用,但事实上日常书写已繁简并用。
近年来多与国内业界沟通,认识和学习简体字便是理所当然,但遇到的困难不少。国内现今使用的二千多简体字,有些是过往流传下来的字,书写往来完全没有困难,但是一些新加入的简体字,若没有繁简对照表的帮助,连读写都有困难,例如「卫」之于「」、「尘」之于「」、「荫」之于「」。这些异体字,骤看起来很难作出联想,唯有慢慢适应。小弟最近阅读简体字的书多了,识字能力好了一点,但是下笔习惯仍是繁多于简,原因是害怕写错字,在小弟这样的年纪已是无可奈何。香港回归之前,参与回归谈判和起草基本法的一位港澳办官员李后先生便曾对媒体公开抱怨,将他的名字写成「李后」,令他很尴尬。「后」和「后」同音不同义,在某些清况下出现便令人产生误会,这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再回到主题,最近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亲笔回信给香港两所学校的师生,两封信全以繁体字书写,可见他是非常尊重香港采用繁体字教学。他也没有困难以繁体字来沟通,所以很难相信联合国会禁止繁体字,只是联合国的文书全以简体字打印而矣。事实上中文汉字历数千年的演变,由简至繁又由繁变简,从最早期的甲骨文以至后来逐渐增加的数万汉字,无论繁体简体都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全体中国人都应该爱惜和保护的。我们从小使用繁体字的一代,因时代的需要学习应用简体字,国内接受简体字教育的一代也不应忘本,多看多理解繁体字的根源和字义,欣赏和认识祖先的智慧。繁简不必相争,元清外族统治中国也崇尚汉字文化,因而各族共和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国,中国人自己更不可排斥汉字。
香港印艺学会名誉主席 余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