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略谈我国的活字印刷

更新日期:2008-01-25

我国雕版印刷技术大约发明于公元七世纪,到了十世纪的宋代达到鼎盛。大家知道出版一套书籍须经过写样刻版、涂墨印刷等多道工序,如果是要印一部大著作,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和时间。假使要再出版其他书籍,这些工序又得重新来过,因此我们的祖先积极探索,力求改进,终于在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用胶泥活字印书。此事记载于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从此活字印刷术发明了。它比欧洲最先用活字印《圣经》的德国谷腾堡要早400年。到了元代大德年间,王桢发明了用木活字印书,可惜这些都没有传本,国内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是国家图书馆藏元朝的《御试策》。活字版因时代、材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活板”、“活书板”,有“泥活字板”、“磁板”、“木活字版”、“铜活字版”、“铅活字版”、“锡活字版”等等。
    
    明代的弘治年间,在江苏的无锡、苏州、常熟、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开始流行起来,最知名者有无锡华氏的“会通馆”、“兰雪堂”,安氏的“桂坡馆”,建业张氏,苏州徐氏等等。这些人家所印制的铜活字书籍为藏书家所珍重,甚至可与宋元版媲美。到了天启、崇祯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衰落,铜活字印刷因经济成本太大进入低潮,很少有传本面世了。明代用木活字这种成本价廉的印刷方式印制的书籍现存有100多种,到了明代晚期,木活字逐步取代了铜活字印书。同时在明代还发明了用锡活字印书,可惜无实物传世。
    
    在清朝康熙时期,北京皇宫内用铜活字印制了一些书籍,流传极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今图书集成》,传世也只有12部而已。可惜的是,这套铜活字印完了《古今图书集成》后就深藏宫中,再也没有印制过其他书籍。到了乾隆年间,当乾隆皇帝想把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内辑出的佚书印制时,这套铜活字早已被铸成了铜钱,因此,乾隆皇帝自己也感慨道:“且使铜字尚存,则今之印书不更事半功倍乎?”当时管理武英殿刻书事务的朝鲜人金简建议用枣木活字来印刷,乾隆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但他嫌活字名称不雅,特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从此,凡使用活字印的书籍也被称为“聚珍版”。
    
    在清一代,民间出现了其他形式材料的活字印刷术,也有书籍流传下来,如清康熙时期泰山徐志定用瓷板印制《周易说略》、乾隆时期新昌人吕抚用自制的泥字印成了《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道光时期苏州人李瑶用泥活字印成《南疆绎史勘本》,安徽人翟金生用泥活字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翟氏所制的泥活字现还有实物保存下来。这些都否定了过去有些学者认为泥字不能印书的观点,更加说明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是真实可信的。当然,木活字还是清代活字印刷的主流,且有大量的木活字书籍保存下来,其中最多的是宗谱这一类书籍。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传入我国,这种新型的印刷术比传统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有着较大的优势,逐步取代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地位,成为印刷书籍的最主要的方式,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