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图书文化 失去活版持续发展

《印艺》2011年第7期 总第331期 作者:张树栋 更新日期:2012-05-04

人们常说,活字印刷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雕版印刷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这话虽对,但尚欠准确。原因是活字印刷发明前所不可或缺的活字思想、思路,远在活字印刷发明前两千多年就已经存在了。难道在雕版印刷广泛用来刻印书籍之时,人们还意识不到自己一笔一划书写、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刻出来的「雕版」,能以由一个个单个活字组成?问题的关键在于:活字印刷较之雕版印刷虽有优势,但也有劣势,而且它的优势的显现也是有条件的。譬如,前面提到的省工、省料、节省时间和空间之中,是以制作数以万计的「活字」为前提的,而这数以万计的「活字」的制作,既需要一次性的较大成本的投入,又是古代官、私、坊刻者所不愿或无力承担的。况且古代的书籍,一般说来,品种少、部头小、印数少、适用时间长,活字印刷印后拆版还字,反不如雕版印刷的存版待印、随用随印来得方便。何况活字印刷还存在着字体种类少、印刷质量欠佳等远不如雕版印刷的劣势?因此,活字印刷只有在社会文化——具体讲为社会的图书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发展到书籍的著者多、读者众、品种多、用时短、雕版印刷难以承受和满足图书事业发展的需求时,才会应运而生,才具实际意义。当今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叫作「优势互补」。正是由于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在实际应用中各具不同特点和优势,才使二者长期共存了将近十个世纪。客观上,是图书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促成了活字印刷的发明,推动着活字印刷的持续发展。

活字印刷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工艺技术的演进、应用地域的扩展和泥、木、锡、铜、铅、铁、瓷等不同材质活字的应用诸方面。

(1) 工艺技术的演进

前已述及,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非常成熟的工艺技术。就活字制作、拣字排版、施墨印刷、拆版还字这四大工序所构成的工艺过程论之,已达到了近千年没有改变的程度。所谓工艺技术的演进,只不过是活字制作、拣字排版和版面固定方式的些许革新而已。譬如:毕升采用的固版方式是通过松脂蜡和纸灰等的混合加热溶化和降温凝固,将活字固定在版框之内;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采用行间加隔条的方法将版面固定;南宋时期的锡活字版则是在铸字时按同一规矩在活字上留出孔眼, 排版时「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变化较大者,当属元初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法。遗憾的是,当时未能把握住这一由手工排版向使用简单机械排版演进的良机,所谓失之交臂,实在可惜。至于活字制作技术,无非刻、铸两种方法。其中木活字为雕刻,泥、铜、锡等活字或刻或铸。刻字繁复,铸需范模,各有利弊。总体上,工艺技术虽有改进,但变化不大。

(2) 印刷地域的扩展

活字印刷发明后,应用地域在不断扩展,现存文献、文物为此提供了不少证据和明示:

① 1041至1048年,毕升采用木活字和泥活字印刷书籍;

② 1103年前后,在今浙江地区有人用活字印刷术排印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③ 1150年前后,地处中国西部的西夏地区用木活字排印了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④ 1193年,宋右丞相周必大用泥活字排印了自着的《玉堂杂记》;

⑤ 1211年,西夏地区用活字排印了汉文历书;

⑥ 1279年之前,有人用锡制作活字,用以排版印书。

上列文献、文物证明并提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之时的两宋时期,活字印刷不仅在应用,而且扩及泥、木、锡、铜(尚有争议)等多种材质,并已传至中国的西部地区,为活字印刷西传西亚和欧洲创造了条件。

(3) 铜、铅、瓷等不同材质的活字的应用继两宋时期泥、木、锡活字之后, 到了元、明二朝,又相继出现了铜活字、铅活字和瓷活字。多种不同材质活字的出现和应用,反映出活字印刷工艺在活字制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有人据此提出了金属活字、甚至具体到铜活字印刷的发明问题。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原因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工艺,包含活字制作、拣字排版、施墨印刷、拆版还字等四大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活字制作。在这四大工序不变的情况下,仅仅在第一道工序「活字制作」中改用了不同材料,也算得上是活字印刷的一项伟大发明?客观上,不管是木活字、泥活字、锡活字,还是铜活字、铅活字、瓷活字,在活字印刷工艺中,它们仅仅是活字,都是活字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如果换了一种活字——譬如用铜制作的活字——算是铜活字印刷工艺的发明的话,那么,木活字中的枣木活字、杨木活字、梨木活字??等各种不同木料制作的活字岂不都成了独立的发明了吗?但愿不要再有在活字印刷发明问题上节外生枝,把问题复杂化、庸俗化的事情发生。

本站服务
  • 资讯
  • 辞典
  • 期刊
  • 公司
  • 合作伙伴

    印刷问答

    人物专访

    问答搜索

    推荐展会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