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明郑中兴大统历为现存台湾最老印刷品

台湾《印刷人》第202期 更新日期:2012-05-15

出版于1671年(清康熙十年)的「大明永历二十五年中兴大统历」,这一本由郑成功嗣子郑经所世袭的「延平郡王」政府,在承天府台南市所印刷出版的。这里要提出的两个背景说明:1.「历书」的出版发行,是国家由钦天监去观测计算完成的一个年度太阴历中二十四节气,这个属太阳历精准的日期,须放入农历太阴(月亮)历里面,而且要预测雨水多少、天候的冷热时节更迭。因为古时候是「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85%左右,因此一户农家所生产庄稼,最后只能拿出15%来养非农业人口,也就是「士、工、商」的人,因此国家必须有前瞻而准确的历书及天候预测,供农人在适时、适地的栽种合宜的农作物及收成,否则太早、太晚栽种,多雨、少雨栽种不对的作物时往往会歉收的,不只农民吃不饱,粮价也会上升很高,很多人会因饥荒发生造反,使政权不稳动荡。因此历书的印行是古时执政者国之大事,民间的天气观测者不能出书,若是乱出版历书是杀头罪的。

而明郑到台的1661年初和荷兰人争战,到1662年2月才逼和荷兰人,取得台湾的统治权,但是明代皇权是到桂王永历十六年,就因清兵的攻陷下,永历皇帝投江自杀,也就大大影响郑成功的心情,在1662年5月辞世。所以这一本由郑经统治下,在台南承天府延平郡王所颁行大明永历二十五年中兴大统历,在中原是不存在明朝的皇祚延续年份,也算是一种异数。郑经王朝不敢以朝廷自居,只算是王爷程度的级别。在郑经早期来台期间,仍领有金门及厦门,两年后在1664年金门厦门失守,只剩台湾及澎湖两地,到这本大统历发行之年,郑经应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王之请,加入「三藩之乱」的华南战役,意图联手光复中原,在最初收复漳州、泉州及广东潮州、惠州,但后来耿精忠降清,反而对郑经发动攻击下,一度后退又一度前进,最后郑军又被击败,而郑经退回台湾后不再过问政务,却也种下了后日清朝必须除去在台湾明郑王朝,才能去除背上芒刺。为什么提到这些历史背景,主要是现存台湾印刷最古老印刷品为什么会产生,而为什么又流落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一些背景做资料,因为它存在明郑送给英国东印度公司赠品清单里。

大明中兴大统历印刷工作,是台湾在郑经统治下,必须有自己印刷设施及生产能力。郑成功在1650年占有金门及厦门后,虽有进退,到1654年郑成功逐步扩展领地,并在厦门改「思明州」,在思明州底下有六官,分别掌理重要政务,有吏官兼户官管理行政及物品供需,有礼官掌理秩序、庙堂,兵官掌理从事制造的,设有印局、军器局。从郑成功来台七年之前,在厦门政府编制下,就有印局从事官方的印玺掌控及印刷工作,主要是郑成功虽弃文从武,但对于教育、军事训练非常注重,因此编有各种操演及训练手册,印刷成书供训练及受训人员使用,这也是郑成功在行政体系,甚至于军队编制里,都俱有印刷人才的证明。西元1658年郑成功发动一次最大规模、也是最大冒险行动,从海上北伐,说是有十七万大军,应在三万多人以当时船舰就要三、四百艘,先打下现在温州的乐清县,次年入长江经崇明岛,打下镇江,在攻南京失利下,只剩三千人左右回厦门,郑成功的军事失利在伯叔、家族间也引发很大的不满,所以1661年与郑成功有连系的台南荷兰通事何斌,因荷人驱赶来到厦门,他向郑成功说明台湾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可以生聚教训立足为反清复明基地,并有台湾相关地图,郑成功在心动之余,也顾不得与荷兰人有互不侵犯的协议,想在金门、厦门两地之外另辟持久安身之地,因此在1661年3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名官兵、四百多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在三月二十四日抵澎湖,本来以为可以在当地取得多一些粮食,但只得五百石粮,只够全体官兵数餐之用,所以只好冒险往台湾出发,而从鹿耳门的狭窄水道进入台江(现在安南区),本来鹿耳门有荷军岗哨,却因风雨打坏加上水道淤浅,所以荷军未戒备于此,而郑成功船舰因大潮才得顺利攻入,而占有现在的赤崁楼(普罗民遮城),经九个月争战,到1662年2月荷人才和郑成功签订和约,揆一长官率军民退回巴达维亚。而郑成功取得普罗民遮城之后,就定下台南地方为「东都」,立即以刻版通令要求官兵进行长期囤田垦植工作,否则无法取得足够米粮供两万多军士之需。在当时以户官杨英主其事,可见郑成功在攻台部队中就有人会雕刻木质印版及行木刻水印工作,是很明确的,而且大量颁布公文刻版印行是以印刷方式才会更有效率。笔者就是在赤崁楼前的台湾历史浮雕说明台湾糖业史的说明,提到郑成功延平郡王令户官杨英刻版通令部队,进行农垦生产粮食命令文中,才有兴趣去研究台湾的印刷历史的动机。

1662年5月郑成功因父郑芝龙降清后,为清人所杀以及永历皇帝的亡故而忧忿亡故,由长子郑经就任王位,在1665年王府重臣谘议参军陈永华将军,建议设立孔庙,并在庙内明伦堂设立台湾第一个太学、社学,做为生聚教训之用,陈永华将军并为「全台首学」写下:「昔成汤以百里而王、文王以七十里而兴,岂辟地方广阔?实在于国君好贤,能求人才以佐理耳。今台湾沃野数千里,远滨海外,且其俗醇;使国君能举贤以助理,则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三十年真可与中原相甲乙。何愁局促稀少哉?今既足食,则当教之,使逸居无数,何异禽兽?须择地建聚庙、设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陈永华这一番生聚教训以固邦本,教化有贤之士以中兴明室和清廷中原抗衡的用意非常明显的,所以教育和思想改造俱有很大作用,相信一些教育用教材也需要由台湾自己印制,一些才由中国其他地方辗转而来。

这一篇文章的主人翁「大明永历二十五年中兴大统历」,刊行于1671年,无疑的无法在清朝占领的中国印刷,而且印制完成应该为1670年尾。大家也许好奇这本三百多年历史的历书,为何辗转到英国呢?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为国际交流。在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他们都有从事国际货品贸易的航海业务,南边到泰国、越南、北边到日本,而且航行台湾海峡的船只必须收取通行税,悬挂郑氏父子所给旗帜,才能安全通行,否则会受攻击的。而郑氏父子,甚至于郑芝龙之母郑妈,也和在台湾的荷兰人维持长年贸易关系,但1661年郑成功打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从安平撤走,但在淡水、基隆的得而复失,荷兰守军则到1668年才为明郑刘国轩将军赶走。在此之前荷兰人想再次夺回台湾的风声不断,尤其1663年清朝闽省总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精忠订下清荷对付郑经合约,夺取当时仍在明郑手中金门、厦门,并以台湾为荷兰人复归为酬佣,所以郑经在海上除了和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有往来之外,特别和逐渐崛起海上新强权英国取得连系,在1670年英国两艘船舰来安平港求通商,并订下三十七条通商的准则,而且带来十七项礼物及土地租金,而这个赠品之后,郑经也回赠糖类、蜜饯、府绸、彩缎、丝线及大统历等物品,可见当时郑经王府把大统历视为重要的珍贵物件,用来酬赠英国贸易对象,打好台湾和英国的关系。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希望取得台员(安平)的贸易中继点,做为前往日本贸易中继站,也希望打开对台贸易。反之在安平的郑经王朝面对被郑成功战败的荷属东印度公司,荷兰人仍然念念不忘失土,希望有朝一日卷土重返台湾,而英国有很多船只在印度洋、南洋、南中国海,英方对荷兰人举动情报比较清楚,而且英国和荷兰关系十分紧张,所以台、英两方有共同敌人荷兰船队,相互讯息通报,有助于各方之防范资讯。而英国也希望郑经政府能代为向日本幕府将军政府美言,以打开日本贸易门户。台湾的糖、鹿皮及日本铜、茶、锦缎、府绸是英国人喜欢的商品,所以自西元1670年中,到西元1674年郑经加入中国三藩之乱,台、英双方因火枪、铜炮而更紧密合作,直到1680年郑经撤出中国及金门、厦门,英国合作关系乃告中断。

而这本存放在剑桥大学的「大明永历二十五年中兴大统历」,在郑经王朝对英国馈赠品项目中是正式载明的重要物件,而且在大统历封面上有「招讨大将军」黑令印,这更是郑经延平郡王府非常慎重之事。因为这一方印章是郑成功早岁在中国立下战功后,由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隆武帝,对郑成功印象很好,所以赐姓「朱」,也就是「国姓爷」的由来,受封之后不久,郑芝龙就变节降清,而郑成功领了一些军士到南澳继续抵抗清军的工作,他的名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所以从1646年的闽南,到金门、厦门,然后到台湾,在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这一方招讨大将军印玺传到郑经手中,为台、英友谊才会很慎重盖印在这本大统历上面,当为台湾的国宝,赠送给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贸易代表,而能留传至今天。看到当时印刷的雕版及印刷技术,都达到相当的水平,相信这也是当时郑经时代最高级的印刷品代表。

本站服务
  • 资讯
  • 辞典
  • 期刊
  • 公司
  • 合作伙伴

    印刷问答

    人物专访

    问答搜索

    推荐展会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