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日本新闻博物馆参观记

台湾《印刷人》第204期 更新日期:2012-07-12

2011年7月29日,日本印刷机材供应联合会,也就是IGAS 2011东京国际印刷机材展主办单位,在28日整日的IGAS展会报告之后,29日一早带一行9人的各国记者来到50多公里外的横滨,首先到富士全录的加值创新中心做一上午的参访,然后到横滨海滨大厦高楼区用午餐,整个大楼林立,富士全录大楼就在眼前。

午后我们来到不远处的一座大厦,招牌上写着「横滨情报文化中心」的字样,底下有放送研究所(广播研究所)、日本新闻博物馆News Park,而下午参访的正是日本新闻博物馆,这也有更深一层意义和理解,在世界各国都把报纸(新闻)事业列入印刷产业的一环,报纸和印刷业息息相关,但台湾的报业自成一个传播业体系,很少和印刷沾上边,其实在英文来讲,不论报社、记者会都叫Press Conference,这个Press来自印刷机或压印的动作,在日本报业和印刷也是分开计算的,不过报纸和印刷仍然是很近亲关系的亲戚,自不用赘述的。

一进门大厅挑高四、五层楼高,放一部立式印报机,上面有一大幅海报写5月21~7月31日,由共同通讯社与dpa德意志通讯社,共同举办一系列照片展示「历史和未来构成编纺」,这也是一种见证历史一瞬间和组合未来世界的蓝图。在印刷机上走马灯则标示出横滨是日本现代报业的诞生地。有一个牌子指出日本新闻博物馆在2-5楼,而放这些信息的机台,本来都是每天夜里隆隆作响的高塔式印报机,而今天巨人已不再生龙活虎传播信息在纸面,而像一个运动场金牌得主,拿了一些往运动场的广告招牌站着做秀而已,事实上这一部高塔平版印报机,是日本最具有历史的印刷机制造厂─东京机械会社所生产,大约在四十年前完成的高效率印报塔,也许是几个印报塔之一,东京机械和三菱重工在日本是两家印报机生产工厂,但东京机械会社有130多年的历史,会长芝康平在二十多年前都在任日本印刷机材供应联合会长,并担任IGAS主席多届,三菱重工则有五十多年印报机生产经验,而且大型印报机外销方面比较多。大伙儿在大机器前面留影。

二楼由博物馆主事人员做馆史简报,全世界最早的新闻在1609年从德国发行,而日本的新闻可回溯到公元1615年就有「瓦片版新闻」Kawar-ban Shinbun,这和当时多数使用木板刻成印版的方式不同。这种瓦片版新闻,最早是1615年在大阪发生「阿部战役」的一个绘图印刷,而这些并不是印书方式,而且不是定期出刊,就像在电子传媒之前,报社遇有重大事故时,就会临时发行的号外一样,但当时是沿着大街小巷叫卖或在闹区定点发售瓦片版新闻,吆喝有什么大事如火山爆发…重大事故用的,因此日本也是新闻发展很早的国家。笔者也很好奇为什么日本会用泥土来刻版,不是平常使用木板来刻出印版呢?原因是木刻版的硬度虽不是很大,相对于湿的泥板柔软、易刻,木版的制版较慢,但泥版在刻完之后仍须做简单的窑烧硬化才能耐印,这是须在快速传播考虑下,选择这一种特殊的制版方式。今天报纸依然扮演着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尤其报导全世界性的各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像近年天灾频传,在3月11日的日本东北关东大地震、海啸、核灾中,报纸担负起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角色,以一个无水、无电重灾区,一张报纸仍然是可靠而且不用设备、电力就能得到的讯息来源。接下来一张1854年美国培里准将率舰来到东京西面港口,要求日本幕府开埠自由通商,把沉睡两百多年德川幕府锁国梦给惊醒,才有次年的日本全面开放国外贸易通商、文化交流的时代,更进一步发生幕府将军的「大政奉还」,公元1868年明治登基执政,使日本步入「明治维新」全面西化,走入现代化强国之路,而这一张美国黑船到来的新闻版面,更报导和记录这个大时代激动的画面,这也是新闻一个很大的功能。

目前全世界报纸发行量,以中国每天发行1.1亿份最多、印度1.099亿份紧跟在后,日本5,044万份居第三位、美国4,857万份居第四位。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有1.2亿人口、每日发行5,000多万份报纸,每千人有459份报纸居世界第一,韩国397份居第二、荷兰357份居第三、英国332份居第四、德国279份居第五。美国千人有202份、法国194份、中国不足100份、印度120分左右(全世界报份人均量差距正在变小)。一份报纸有前端采访、编辑,以及后端的制版、印刷、配送到销售点的流程。在大型报社每天上午9:30分开晚报的编辑会议,傍晚17:00开早报的编辑会议,主要在各个页面计划及主要报导内容、报导方式,大家有一个共识的协商会议。今天有很多报业在纸本报纸缩减之下,也创造网络报份的开拓,各大报提供不少可以自由上网的报导浏览机制,但日经新闻在2011年5月起采取付费上网的方式,也就是一般报纸订户每个月须付1,000日圆(约等于375元台币),就可以上网看到更多于报纸页面的电子报内容,以及一些没有上报的特别报导,但一般反应并没有预期中的热烈,主要是网络上大千世界讯息可以免费下载太多了。

而News Park馆方也为了我们这群到访者,开辟一个出版自己报份的体验,每一位访者在一部计算机前有一个News Park的页面,把一部份日文版面改成英文,仍留有部份日文及一些空白栏,由每位参访者的见闻及感想键入,而这些版面编辑除立即拍个人放入之外,文字内容对于我这位仍用纸和笔做报导人有距离,也只有用英文填入一些资料做为我个人参访的个人新闻,再使用Konica Minolta bz C353P雷射彩色打印机做彩色打印。看到墙面上一则News Park的新闻,有一则日本现任的平成天皇明仁及皇后美智子陛下到这座博物馆参访的报导,可见博物馆地位重要。

当一行人进入日本新闻博物馆时,首先看到的是1609年在德国发行的「Avisa」报纸,这种优雅文字所排成很摩登版面及纹饰,底下有一则Jahr(年)/1609所发行,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在谷腾堡发展铅活字印刷术之后(之前欧洲仍用木刻版),只有150年而已,但印出来的第一份报纸却是无比艳丽和清晰,虽看不懂上面的内容,但很清楚的感受到当时印刷及文字制作工艺的水平很高。另一份是1631年发行的法国Gazettes报纸,可见报纸传播实时性讯息的想法,很快在欧洲传开来,印刷科技在欧洲广泛被应用下,不少民智大开,更形成新闻这样实时传播重大讯息的方式,欧洲在电讯未发明年代,是使用钟塔传递讯息,只要数百个钟塔,便可在数十分钟之内将讯息传递至一千公里之外,比飞鸽传书更快,自然也比加急驿站的接连传递公文快,只是印刷报纸能提供信息传递的接口,传到当地更广泛的知识分子手中。在新闻博物馆的正面墙上,连同Avisa报共有十个欧文的老报纸展示,其中还有像漫画的全图案化报纸。在日本方面除了瓦片版的快报式新闻纸之外,也有手刻木版的雕版新闻。而横滨是采用西方铅字版新闻创刊的地方,所以博物馆才会成立在横滨。而福冈日日新闻也算是很老的日本报业,在墙面上有一张1895年都新闻社,在吉庆日子印刷一张木刻水印七福神的海报,使用和浮世绘同样的木刻水印手法精印非常精彩。而新闻报纸的配送,在1870年代仍全部使用人力,现场展示一个日本幕府时代送信差的大人偶,身着日本斗篷、斗笠、草鞋,完全是邮递人员打扮,加上一个方型挑担,前面有一个小铜铃,以便在跑路行走时,前方的人可以让路。另有一册新闻,称别段中外新闻,是在1868年4月,日本勤皇及拥幕府双方作战的报导。而日本也历经有五十年的思想箝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二零年代,当共产主义、共产党的思想活动在日本萌芽时,日本警视厅就有专门监控的活动,防止共产思想的散播,而对新闻、出版媒体传播控制。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中日战争爆发,日本对中国仇视、对汉化思想箝制,1941年底二次大战的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又加上对美、英国家仇视,主战派的陆军东条英机等人对传媒控制到很严厉的地步,记得小时候,1935年家父服务于台中的台湾新闻社,当小伙计的他在晚上8点多钟时,就得送打好样的报纸到不远的台中警察局,交由「特高组」的警官查阅签字,表示内容无虞可以上版印刷,这样的动作有十多年之久,可见日本在帝国主义抬头时期,不只在日本本土施行新闻管制,在台湾更有严厉的思想控制,因为殖民地的思想控制必须要更严一些。若以思想自由、新闻自由程度来说,对岸虽在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但对新闻、出版到相关传播印刷、配送上,仍有十分严格的管控,这是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所以才有检阅、查禁到新闻受难、保证金制度和一些违反人权、新闻自由的事一直在发生,展示中心内也显示了这一部份的历史。入口处有一张福冈(九州岛)的福冈日日新闻,它是台湾第一家报纸,在1898年日本占领台湾三年之后发刊的「台湾日日新报」的母公司,因为台湾很多商业、农业人脉,大多是从大阪以西的「中国地方」、「广东和九州岛」的人士,前来台湾这个「新天地」寻求创业的机会,所以当时不少台湾官吏、商社、技工都来自这地方的人士。展示柜中有一张明治42年8月6日的「台湾日日新闻」,发行号数第3381号,年份是1909年,而今天日本仍有「每日新闻」与昔日的「日日新闻」,是要和不是每天发刊的报纸做区分。若仔细看,内容有美国派八艘潜水艇驻防菲(比)律宾、因牛瘟疫关系禁止清国(中国)、韩国、西比利亚(俄)生牛进口,英国要花七万八千磅发展陆军航空队,京都在8月4日创下华氏98度(36.6?C)高温,这些新闻也有供研究的价值,而当时除日文报纸外,也发行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版。在1905年1月2日大阪朝日新闻出了号外「露军降伏、旅顺陷落」,以及露军降伏的号外,而大阪依据东京电话,日本乃木将军在1905年1月1日午后3时35分占领旅顺二○三高地,掳获大型火炮三门及其它火炮,日俄战争结束的好消息号外在市区、新闻摊商上配布,看来是用活版印刷机以粗糙的大字印出,配布到市面十分的振奋人心。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六○年代,全世界的报纸大多以凸版轮转机印刷,这种使用铅版的高速(时速18,000左右)凸版印刷机,是无法使用排字的铅字版,是以卷筒式圆对圆筒方式印刷,而直接排出的铅字版,每小时速度只能印1,500张左右,做平台铅字版、对筒式压力筒的印刷方式印刷,所以要做一套上轮转凸版印刷机高速印报的铅凸版,是要透过一道压制阴陷纸模制程,而这种须有十分精致的纸面组织,又有松软但会定型的结构组织,利用加压作用使纸型面依铅字凸出的字边凹陷,有的更有手绘图制成锌版、照相网点凸版,而网点凸版也只有65线到70线左右,太细就不容易打出好的纸型凹陷程度,同时印刷时铅的硬度极软很快的磨耗,使版调变浓、色泽变黑,而打纸型一方面做为传递印纹内容的承载体,一张纸型在热铅接触铸版之下,可使用二至三次,也意味着本来铅字版可印两、三万份,使用铅铸半圆凸版才可印一万多份,但只要打几次纸型要印上十万份也是可能,若直接用铅字印十万份,可要重新排版四、五次才有可能耐得住印量的。而浇热铅液的模铸纸型,必须把有柔软度的纸型以半圆弯曲放在铸纸型机上,再从上面倒入200多度接近300?C热熔铅液,去贴附在纸型面的每一个细节上,等冷却后再进行削背、修边工作,以符合装在轮转机筒上的「半边印版」,而另外一面的半边印版也是以同一手法铸出,要很精确的将两半印版锁定在印机筒上就可以开印,在现场展示一部有一百年历史尺寸较小的法国马尼诺尼Maninoni凸版轮转机。

小时候,外祖父是中华日报社南部版轮转机印刷房的主管,听过一些有关如何浇铅版及上铅版印刷报纸的事,要使用纸型铸出精细凸版印纹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且左右两半铅版高低的掌控工夫也不容易,天天要在很紧凑、跟时间赛跑的印刷报环境下工作,本身若没有临危不乱有条理的工夫,这真不是件容易做的差事。半边的铅版看来似乎有1.8公分厚,背面有定位的沟槽,但做过上版工作的人都知道半边的印版有一百多公斤重,由两人提上印刷机筒安装,是件很重的负担而且一点也不能碰撞,否则前功尽弃。身为一个现代平版印刷从业人员,若回溯五十年前的平印、石印作业或铅字排版印刷便可全部理解,但要说打纸型铸半圆的铸铅轮转凸版,则无法理解到其工作窍门,因这一些窍门才足以维持纸型面铸出字面高度、印版位置及接合度,这看似工作窍门,只要没做好马上功亏一篑,全部的努力化为乌有。外祖父在不到10岁到台湾新闻当为送报生,不久后进入轮转印报房工作,一辈子四十年的职场工作,每天就是和这些浇铸铅版、轮转机、纸张、印成报纸之间周旋奋斗,背后的时间压力如芒刺加身,用一辈子的努力换取七口家人的养育温饱,晚年因轮转机房一百多分贝的噪音,使得他老人家不到五十岁就耳背,必须用很大的声调讲话才听得见。自己虽不是多愁善感,但在他老人家辞世五十多年后,能有机会看到他工作的类似机器、印版制作流程,多少也充实了记忆中未曾到他老人家工作场所,而毫无资料的这段空白缺憾,毕竟外祖父很严谨的律己精神,平日自奉甚俭,对这些孙辈又十分宽厚的给与,长留在心中的敬重毕生难忘。

在这个古印刷展示区,有一件1904年由西浓新闻社第一百九十号附刊,是一张全开大小上面标示日露(俄)战争的地图,东面包括日本四岛及北方库页岛等日本四岛领地,朝鲜半岛、黄海、渤海、满州,南面一直到东海、长江口,地图的核心地是旅顺、大连中国领土,后面有设计及印刷人的姓名以及大恒、西浓印刷株式会社印刷字样,在一百多年前绘制这样的地图已不容易,是用石版开色再印出这样的图,凭三线西浓这样小城市印出来,十分了不起的工作。

在文字、地图之外,相片也是新闻印刷的主要角色之一,现场有三部八、九十年前德国制造的相机展示,最早的相机都是使用蛇腹,也就是皮制折皱延伸囊状物,使镜头和底片匣之间可以遮光,而且变化距离时不会漏光。1923年Ango相机生产厂家CP Galutz,底片大小165×120mm,可直接制版,比4×5吋底片大,手提都蛮重的,是由大阪每日新闻社提供,与1930年代先父所用的相机很类似。第二部是由Ica公司在1928年生产可收起迭合式的相机,90×120mm接近4×5吋,采用卡尔蔡司的150mm镜头,可摄角度也蛮接近广角和标准之间,有F2很大的光圈之好镜头,由东京朝日新闻社以390圆日币购入,约当今80万元台币之谱。另外一部同样为Ica公司造,但改造了蛇腹部份,采用抗风金属的护片在蛇腹位置上面,用在飞机上的固定焦点的航空取景相机,而且有手握把,可在高空、高风速中稳定取景。有了相机拍摄相片,有时做文字的插入相片,1931年的918事变更出刊一大张全张相片集锦的日本在满州战事报导画报,1931年9月20日出刊,不过当时只有从满州使用飞机把底片或相片送回日本才能刊出相片,在当时的相片传真仍在研究之中。1923年9月1日在东京地区发生关东大地震,有几十万户人家全部夷为焦土,所以报导的报纸全在大阪、名古屋方面印刷,是一次非常惨烈的记事。距2011年(今年)东北大地震、海啸也有90年之久,以台湾老辈谚语三十年一小震、六十年一大震,那么90年是60+30的周期也说不一定,再30年不知有多少人记得,多数人已不再担心什么了,早已入耄耋之年。在一角有一阅报说书人偶,在街角广播报纸内容的宣读,他说到治安维持,有关物价、米粮不足发生的一切骚动要禁止。二次大战结束,是由美军在1945年8月6日及8月9日,分别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所终止,广岛市有七万多人瞬间死亡,之后仍有数万人丧生,是人类历史上单一武器最大的伤亡人数,但美国飞机只拍摄到覃状云,并无其它的灾区新闻照片报导。而日方并没有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订降约的相片,却只有一张盟军统率麦克阿瑟元帅(东亚战区包括美、澳、英、中、韩等国)乘坐他的巴丹号专机,于1945年8月30日抵达日本厚木机场,其左脚刚刚要踏上日本国土的相片,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刻,日本天皇形同逊位,由盟军GHQ统治日本有五年多之久,后来韩战爆发后日本才能从废墟中再站起脚步来。

有一整面墙展示日本在1950年代、1960年代到1970年代,因韩战而使日本工业、军事及民生工业复苏。1960年代3C产品包括Car、Cooler、Color TV,成为最重要的消费性商品,其它电饭锅、洗衣机、电冰箱等家庭电器化产品,日本的松下电器、声宝、三洋等家电产业,不只在日本、东亚发展出来。像Sony「随身听」Walk Man的重大发明,建立日本创新产品营销于全世界。日本的纺织、服饰等民生工业也同时发展出来。

在印刷及新闻传输工具方面,有津上的活字铜模雕刻机、铅字铸字机,这些精密铅字的模具及铸出铅字设备展出。在一大片铅字架上面,有很多细小铅字、空铅及花线等铅字,等待检字人员依原稿检出,台湾的检字部首有一部份依日本式检出、也有一部份依上海式字架检出,而检字有的要进行活字初排序,可节省时间,有的检字人根本不管排字的事。另展出几部如Monotype、Linotype的铸字排字机,是采用控制字型的移位,这是早期控制计算机、电传Telex机的纸带穿孔方式来控制,这些带上孔位是控制每一个字的前后铸出秩序,所以Monotype机器可依内文纸带,铸出一条又一条的内文铅字,保持一长串的内文字,能有新铸字的明锐字边,更没有铅字可能有的高低落差。在以拼音字的欧文报业,Monotype、Linotype都是报业在铅字时代的宠儿。而后来也有一种汉字铅字筒打字机也在展出行列,把两千多个汉字筒,在高速旋转及左右位移中,从字的背后加压,凸出打在纸面上,不过字体和大小固定及字数不足等多种问题下并没有开展。报业的照相制版化,也大幅改善了日本报业印刷在打字型工序上的困境,但前提是要改用照相制版的印版,所以有些就改用平版印刷机,采用有橡皮布的间接Offset印刷方式,在耐印量方面,也都有长足进步,尤其是印刷质量上由70线一下子提高到133线的水平,加上1980年起PS版的发展下,新闻印报方式很快大幅度改善质量和产能,由平印PS版取代厚重的浇铸铅版印刷方式。但时代大潮流前进中,仍有一些洄流存在,有的报社如九州岛、四国地方报,他们试图使用原来的凸版轮转印报机来印刷照相印版,方式有两种,(1)使用感旋光性树脂版,在质量上很好、耐印量极佳,唯一问题是多耗一个半小时的制版时间,对要求分秒必争的新闻伤害极大,展馆中也有这样的感旋光性树脂印报版子。(2)使用平版印版在凸版印刷机上印刷,这种做法涉及两个技术上的问题,一是平版印刷一定要用水湿润印版,让非印纹部份保持干净,因此凸版轮转印报机改装,除了供墨系统之外还要加装供水的湿润系统,当时有大革陵Dalgrean的酒精系统可安装,另一个难题是平版印刷自20世纪初,采用筒对筒圆压方式之后,就采用有橡皮布筒的间接「软压」方式,而改良的凸版机有供水系统却无法有空间提供装入橡皮筒的空间,只到直接平版印版压印在报纸上,因此压力筒要稍具弹性,而且印版的转移印在稍粗的纸面,油墨转移效果差、磨擦力大,形成印版有较不耐久的缺点。同行的印刷协会加赖高级顾问在他入行不久,仍有Dilitho的印报发展记忆,而日本九州岛地方报纸因资金较短,所以有几家新闻社使用Dilitho的科技,得到更容易制版、印刷流程不用打纸型,而且印速较快的一些平版优势,这个只有七、八年光景,等凸版机折旧完了之后,就改采新的平版印报机生产,在印刷机来讲世界上有德国高宝体系、曼罗兰体系、瑞士WIFAG也并入曼罗兰体系。美国高斯体系在日本狭山设有工厂、法国也有海利斯厂,日本有东京机械、三菱重工体系,高斯机、三菱重工、东京机械在日本拥有比较多的用户,而展示场也有好几座平版轮转印报机印报塔的模型,是有十四座印报塔的长印报机,每小时可出报份在十五万份以上,就算每天可印四小时,全日本5,000万报份也只占1.2%左右,可见日本印报的产量十分庞大而集中。

日本报业为了采访可以说非常的用心努力,博物馆里居然有一架中型喷射客机,这架双喷射引擎客机是用在报业新闻采访的最顶级专机,可做高速移动采访,其它如螺旋桨飞机、直升机非常之多,若说日本空中采访工作的交通工具,如直升机比美国毫不逊色,其它陆上交通工具更是很多在使用中,一辆箱型车不只有座椅更有传相片及传真的无限传真功能。而新闻相片传真,在1935年台湾发生墩仔脚大地震时,日本来的摄影师在灾区拍完照,要越过后里山区往海线坐火车回台北松山机场,事发四天以后相片才见报。1940年初有位长辈在日本研究如何制造相片扫描传真机,是蛮粗糙的,馆内展示美国制报页整面传真,不知其解析力如何,年青1960年代美国Fairchild的相片传真机也十分有名,而在Analog时代,相片传真一定要带有扫描功能,以扫描线接扫描线方式送讯及接讯成像,由线和线接收并排形成整个黑白画面。1986~7年台湾两大报系,在没有数字文件(DTP后才有)之前,以英国Crosfield的Pagefax(联合)、Daitrex(中时)传送版页到台中、高雄,使印版页面可以用底片接收,但如果解析够好其传版速度太慢、效率不佳,所以压缩成10%不到的档案,然后再「解压缩」恢复正常档案才纪录底片输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高科技介入努力的过程,但有了DTP的页面档就很方便而确实,编辑台也更方便及高效率化了。

数字相机方面,在1990年之前,新闻相片的现场传讯,大多使用拍立得相机在现场拍摄稍大尺寸、立即显影的拍立得相片影像,然后用身上的无线影像传输设备,把拍摄的相片传输到报社编辑台,若OK后摄影记者就大功告成不再拍摄或传真。以前以色列Scitex公司也有车上型的小碟子天线,不用既有电讯路线即可自己发讯的卫星传档案之影像设备。现场展示一部1991年由柯达公司的DCS-100 CCD电子偶合接受器,将CCD电子偶合片装在Nikon F3单眼相机底片位置上,捕捉从镜头传来的影像讯号,经处理器转换传输转变成RGB数字影像文件,本身是不用扫描的第一手信息。据加赖高级顾问记忆所及,这部DCS-100数字相机,形成的档案量不到1Mb的画素量,也就是宽幅在1000画素、高度在650画素程度而已,一部这样的相机当时要价100多万元台币。1993年的沙漠风暴军事行动,使用数字相机激增,快速而大量的影像文件传到编辑台上,但要做15公分影像文件十分勉强,所以美国大印刷厂如RR多纳利,利用影像及色彩学去重新整合影像,以大型计算机重新精细化影像质量,才能放在几百万份的Time杂志上使用。今天随便人手中的数字相机,都比二十年前最好的数字相机画素好上二十倍。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5分,是日本人最伤心的时刻,一场9.0规模的大地震、大海啸及核电厂灾变,日本大地受创的悲惨影像可说要刊也刊不完,使用动画有其进行中恐怖及声音,使用平面媒体的一瞬感人、惊悚画面,又令人久久挥之不去。而灾区的报纸使很多无电、无收音机、电视、手机的灾民,理解外界情况,而最重要是亲人的生死未卜之悬念,印刷媒体上的名单,有密密麻麻的姓名和岁数,是很安定可靠的信息。缺食物、缺水的大标题,看到标题字也一目了然。毕竟不是天天有灾难、天天有电子断讯时,但平面传媒的报纸在严谨编辑和采访制度下,所受到的信赖感有增无减。在全日本每天早上有十万多人,忙碌于报纸配送及派报到户,有些则仍是十分低阶的使用人力的脚踏车派报,展场有一部带有感应装置的派报自行车,不只要用力踩也要把握方向把手,更要做按钮投报动作,而一旁的派报街景不停的在移动,转错方向会撞墙、也不能有订户出现时按投错误。同行的加赖先生试着充当街头派报生,不只手忙脚乱,五、六分钟下来更是气喘吁吁,可见派报工作是不轻松,但一百多年来派报工作也养活不少人,使不少学生或另赚一份早班工作的人有收入。

新闻事业不只报导每一个时间,也记录了每一个重要时刻,远到麦帅拿着烟斗步下飞机扶梯快踏上日本土地前相片,代表时代转变,另外一张四十多年前日本一个政党党魁,在公开演讲时被一位年青人当众拿刀刺杀毙命,到今年3月11日的大灾难。如果回头翻阅八十年前的新闻,时空背景已经隔好几个世代,我也曾研究日本昭和天皇在1928年派他岳丈久弥宫陆军大将,到台湾及澎湖视察防务一个月,其中在台中的自由路及民权路口,遇朝鲜刺客赵明河拿刀行刺的事件,而久弥宫殿下回日本一年内死亡。所以韩国人相信是久弥宫受刺伤后回日本因伤重而死亡,以加大刺客的爱国情操及效益。但依当时报纸完全没有登载久弥宫殿下受伤或进医院的消息,而接下来他到新竹、台北行程及相片都有,所以没受伤。但五月发生、六月中台湾总督因朝鲜人不祥事件被撤换,以及后续刺客赵明河于十月十日在马场町因侵犯皇室罪,被处绞刑的新闻报导,可见刺杀事件确实发生,而且家大伯母记得昔年在事发附近跪迎是有些骚动事发生。至于久弥宫殿下为什么会死,可能是热死和累死,以全身军礼服长袖衬衣、长统军鞋,每天都有阅兵看操演,在台南有32?C高温,而且一个月又十天几乎没有休息,平日养尊处优的大将,真的折寿死了!报纸新闻越八十年仍有参考判断的价值,今天电子媒体可能吗?我有些存疑,纸本报纸固然不是为长久保存而设,却有长久储存信息的价值。

本站服务
  • 资讯
  • 辞典
  • 期刊
  • 公司
  • 合作伙伴

    印刷问答

    人物专访

    问答搜索

    推荐展会

  •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