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闻 印刷技术 印刷展会 印刷词典 院校社团 印刷企业 印刷杂志 电子书库

杰出成就大奖得奖者

《印艺》2014年第2期 更新日期:2014-03-19

全心全意? 定必成功

杨金溪的大名,相信在印刷业界内无人不晓——投身业界44年,既是赫赫有名的金杯印刷始创人,也于2011年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之「铜紫荆星章」,2012年更代表业界参与政长官选委会。来到2013年,杨先生获得第25届香港印制大奖之「杰出成就大奖(印刷界)」,以表扬其毕生对香港印刷业的贡献。这位有「技术偏执狂」和「绿色先行者」外号的企业家,近年将公司事务交给下一代,并继续实践他的人生哲学——全心全意,担任不同的业界公职,以另一种身分贡献业界。

image

(左起)印艺第一副主席蔡荣照先生、香港印刷业商会永远荣誉会长杨金溪先生、印艺主席崔建昌先生

热爱艺术? 成就事业

能有此大成就,可见杨金溪先生并不是一般的印刷企业家。他对印刷热诚满腔,最大的原因并非金钱和利益,而是艺术——杨先生先生自小喜欢艺术,是徐悲鸿的徒孙,中学毕业后在兴趣与生计之间选择了不离艺术的印刷业。「我投身印刷行业是因为喜欢美术,这两者很接近,我常常将美术的知识融人印刷之中。」曾在香港晨风印刷厂当过营业员,一年半后得父亲协助,收购「协成柯式印刷厂」,展开其辉煌的印刷事业。兴趣加上对自身的要求,令杨先生对技术的掌握超越一般行家,「我曾经说过,别人做得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一样能做到,遭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如肯投入,印刷是一门很有趣味的行业,大家用同样的机器,别人做不到自己做得到、达到客人的要求,这都是很难的。」他娓娓道来以往在前线工作的经历,「做印刷要视之为兴趣,不能只当做工作,将工作变成兴趣就不会感到压力,若将工作视为营生手段是很辛苦的,日子也很难过。以前我试过印一种颜色,从早上八时半至翌日凌晨三时半亦未成功,所有印刷机都试过了,要想尽方法解决。如果是为生活的话,这样会很难熬过,但为了兴趣,连犯睏都不会」。可见,成功总是非侥幸的。

不畏困难? 追求技术

杨先生说,他的成功之道,是「全心全意去做,不能走捷径。一步一步去做的话,过程可能会慢一点,但始终比较稳妥。我相信只要肯做,肯投入,始终会有成绩」。天生的商人性格,使他面对困难时不畏艰辛勇往直前,「做生意一定会遇到困难,困难是磨练的一种,重点在于如何「接招」。刻服困难的过程,其实就如提炼武器,如果没有困难就不有趣了。生意人能实践心中所想是最大的满足,并不仅为利益。生意人不怕困难,越过越大的困难,成功感越大。」

说到事业历程,杨先生说他是造纸盒出身的,入行后十年都在造纸盒,「我在香港是第一批做E坑彩盒的,那时是70年代,工业萧条,电子行业初起,赖账情况严重,后来我转为书刊印刷。行内xx很多人不知道我是造纸盒出身的。」杨先生对新技术有追求,于1995年购人CTP,是香港第一个引入CTP的人。「当时我甚么网都可以印,别人印不到的我做得到。」不少行家也说杨先生是「玩」印刷而不是「做」印刷的。对材料和技术的深入研究,加上美术基础,令杨先生能以非一般的手法解决问题,「那时我印刷的书可以兼用两种纲,高级菲林要用FM网的。以前YSL香烟的广告也是我造的,客户之前有找过日本行家,但不满意效果。另外,有客人的菲林褪色,我们也能为他们恢复,这些都是特别的技术。」杨先生还公开他的独门校色方法,「以前Highlight和Shadow用肉眼难以辨别,很容易错,常常要改色。我会找出三种重叠颜色,如果这些颜色是对的,整张图就不会错。这些技术别人不会懂的,我说了他们也会以为是笑话而已」。

image

绿色印刷? 潮流所趋

除了在技术上胜人一筹,杨先生亦很有远见,预视了绿色印刷的来临。始于1990年,香港和国内对于「无水印刷」尚一无所知之时,金杯印刷已成功实践无水制版技术,并于2006年开始大量使用。2008年,金杯更在40gsm的薄纸上,以此技术印制出四色的《朗文高级英汉词典》。此外,金杯亦推行了更环保的生产和清洁流程,如采用无水版印刷技术、减排voc、使用中央供墨系统、更换节能灯管、分类回收废物等措施,尽量减低对环境的影响。

至于香港印刷业的前景,杨先生称,要政府重视印刷界的意见,业界必须团结一致,团体有多少个不重要,但口径要统一,大家齐心争取权益,不能人言人殊,否则一定失败。「我们要联合出版及其他媒体,像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一样。印刷业有双重属性,既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亦属工业。在文化中我们占很大部分,在工业中则占很小,如果不争取,不会得到重视。我们要定义自己是「文化创意崖业』,遭点很重要。」另外,杨先生亦认为中国印刷业仍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人的手工比外国人灵活,成品质素仍然比其他地方优秀,竞争者暂时追不上。无论是他们工人的效率和当地的其他配套,现时都不及中国。

一生事业? 子女继承

杨先生笑言自己是「裸退」,一生事业都放手交儿女去了。以前他和第一任妻子忙着打理生意,由母亲管教儿女,「中小学管得比较多,上大学就让他们自由发展了,我也不会干预他们大学选读什么科目,由他们自己作决定。儿女暑假要回来帮忙,也好体验工人的辛苦。大女(排第二)毕业后就立即回来帮忙家族生意,其他子女毕业后都先在外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回来帮忙。」厂房搬到国内后,杨先生有过最坏的打算,「如果儿女都没兴趣的话只好卖盘或上市,所幸他们后来都有意接手。然而,我也想过,如果不放手让他们管理,他们也许就没那麽多的热诚了,早些交棒,如有大错还可以补救」。交棒至今,杨先生的儿女都做得不错,六名子女有五个都在公司帮忙,最小那个遗在唸大学,孙子也有五个了,四男一女,子女各自成家,杨先生鲜有过问,反而更关心公职事务,「我加入商会,一不为名,二不为权,三不为钱,而是为了行业。在每一个岗位上我都努力做到最好,希望能有些成绩」。除了公职,退休后的杨先生最爱哥尔夫球,以前任香港印刷业商会会长时忙得不可开交,现时才可稍为放松,跟友人一起练习。